資本主義興起的內驅力量——《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讀後感

Advertisements

1、對於資本主義在全球的勝利,精神因素即新教倫理扮演了重要角色

資本主義生活生產方式在全世界取得了統治地位,換句話說:“市場經濟在全球取得了勝利”。那麼,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興起為何在基督教廣泛傳播的西方,尤其是在新教佔統治地位的英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Advertisements


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創新在古代東方與西方都是很困難的,為何在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如果說大航海給歐洲帶來大量白銀等通貨,全世界殖民,帶來物質繁榮之後才引起了資本主義的興起,那為何沒發生在更富庶的大清?

這一切疑問都指向了一點,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西方文化特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基督教(廣義)在西方的影響力比儒家在中國的影響更加廣泛而深刻。路德主導的宗教改革將西方普通人置於新教倫理之中,最終成為促成資本主義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因素。新教倫理促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資本主義精神就像一把列車的鑰匙,一旦被啟動,資本主義列車就會永不休止的運行下去,即使鑰匙後來損毀,也不會影響列車的行進。

2、對財富的貪婪,不等同於資本主義精神

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的人,從本性來說,對財富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佔有渴望,如果說資本主義列車是靠這種貪欲作為鑰匙啟動的,那麼為什麼過去的幾千年沒有啟動呢?所以資本主義精神並不是對財富的貪婪和紙醉金迷的生活。恰恰相反,資本主義精神在於對慾望的克制。

現代合理的資本主義依靠的是長期經營與合理計算的組織能力,這和為獲取財富不擇手段是不同的。事實上,依靠權力的壟斷資本主義與依靠的競爭的合理資本主義都曾經在歷史上發展競爭過,最後後者取得了勝利(參考英國的宗教改革歷史)。

3、什麼才是資本主義精神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考察這個問題:“什麼是資本?什麼是資本主義?”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對“資本”做出的解釋是:“資本是什麼,是一宗貨幣,這宗貨幣變成為商品以便再變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通俗的說,資本主義就是利用商品的周轉,在市場上賺取利潤並再次增加商品,以此循環下去增加資本的量,以期待賺取更多利潤。

西方經濟學對於“資本”的解釋: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及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定義:能夠創造、帶來新增價值的價值附著物叫做資本。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精神和信用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有本書的書名可以很形象的形容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 《滾雪球》 ,作者是沃倫·巴菲特。資本就是那個雪球,通過不斷粘附雪(附加值)把資本越滾越大。

Advertisements

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與投資是背離的兩個方向。初始資本金一定時,假設是30000元新台幣,從中拿出10000元去消費,意味著這10000元就不可能再用來投資了。人的天性是消費而不是投資。資本主義的內在要求卻是不斷投資以不斷增加資本金,這違背了人的天性。如果有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人性消費的慾望進行克制的同時,又加強投資的傾向,那麼資本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資本主義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資本主義精神正是這樣一種精神力量。它對消費的慾望進行克制的同時,對資本金的擴展充滿了興趣,通過延遲消費,把資本金不斷投入到使資本雪球增大的遊戲中去,最終使得初始資本金越來越大。這個過程會壯大資本主義力量,促使它席捲全球,統治人類的生活。

資本主義精神沒有大量出現在(任何時代的)中國、印度、埃及,也沒有出現在希臘羅馬時代或者中世紀的歐洲,卻碰巧在宗教改革的時候出現了萌芽。

4、包括新教倫理在內的很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勝利

在基督教作為國教的歐洲,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會一方面抬高修道院裡僧侶的作用,另一方面貶低俗世中普通人勞動的價值。修士們研習神學是神聖的,普通人辛勤勞動是卑賤的;修士們傳播福音是高雅的,普通人養家糊口是庸碌的;修士們做宗教儀式是高尚的,普通人做職業工作是庸俗的。為了解脫“原罪”,普通人只能被動地從教會獲得一點點的“恩澤”來獲得上帝的寬恕。久而久之,教會體系腐化墮落,甚至推出了“贖罪券”(我們的高中歷史課本對這段歷史倒是寫得挺多)。民間怨聲載道,以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領袖宣稱:由於耶穌已經在十字架贖罪,人神阻隔已經排除,無論哪個階級的人都能夠直接領受上帝的恩典。為了打擊教會勢力,路德還提出,修道院裡的靜修非但完全缺乏“令上帝稱善”的價值,而且是“自私自利”的逃避義務的行為;只有塵世中的勞動義務才是“同胞之愛”的表現,是唯一讓上帝喜悅的方式,唯有盡心盡力從事職業勞動才能夠得到救贖。路德在把聖經翻譯成德文時特意把“職業”翻譯為“天職”,必須做好上帝賦予的職業,才是對上帝的最好報答。自此以後,唯利是圖不再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反而是清教徒榮耀上帝的唯一做法。 “守財奴”葛朗台的職業觀念或許與這些息息相關。

在以後的加爾文教派等的推動之下,這種職業觀進一步強化,現代的職業倫理雛形隱現。

教會壟斷聖經解釋權的時代裡,看似十分強勢,但實際上卻把修行的責任和義務限定在了教士階層,而對廣大信眾約束有限。宗教改革後,新教認為只要誠心修行,即使不通過教會,也是可以獲得救贖升入天堂的。這樣子以後,修行的責任與義務反倒從僧侶教士階層擴展到了普通人身上,使得每個人都要切實誠心修行,包括努力工作、理性克制慾望。

5、在鐵籠下,人類社會未來命運將會如何?

按照資本主義精神的指引,個體克制消費的慾望,虔誠而努力地積累財富。這在客觀上繁榮物質世界,直到“耗盡最後一克石油”。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加速地打破自然的平衡,破壞地球環境。之所以說是加速,是因為在人類的進化發展歷史上,就在不停的破壞大自然。多的證據不說,就從一個漢字說起:“豫”。這個字意思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那個時候河南地區是十分適合大象生存的,過了幾千年再看看,整個河南省哪裡還適合大象生存呢!?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互相耦合作用,使得人類擁有了加速破壞這個世界的力量。這些還不是最糟糕的,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精神消亡之後的發展才會真正令人擔心。

在最初的資本主義精神激勵之下,資本主義的機器運轉不休,後來人們職業道德中的“天職”色彩越來越模糊,“資本主義精神”開始衰竭。資本主義生活生產方式逐漸擴展到全球,在沒有基督教信仰的地區也取得了勝利。在這些地區(如台灣、日本),人們並沒有清教徒的“天職”觀念,然而也不得不按照資本主義的邏輯去工作生活,否則就會被淘汰。清教徒為“天職”而工作,我們被迫去工作。

在馬克斯·韋伯(1864-1920)的時代裡,“資本主義精神”已經凋零,甚至更早,這種現像已經廣泛發生。巴爾扎克(1799-1850)看到,資本家為攫取金錢不擇手段,國家被掌握在“為金錢至上”的大資本家手裡, 國家失去了抑制“個人主義與唯我主義”的“道德力量”。為此,他寫了《歐也妮·葛朗台》,書中的老葛朗台代表了巴爾扎克心中資本家的典型形象,而妻子和女兒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妻女(象徵宗教力量)卻一直被老葛朗台(資本怪獸)壓制,直到妻女(宗教)以悲慘結局收尾。

在最初的“資本主義精神”消亡之後,後來的資本積累者對於賺錢這件事的心態上發生了變化——少了敬畏,多了貪婪,少了克制,多了放縱。這種貪婪早在19世紀就廣泛存在,“ 金錢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巴爾扎克認為,只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才能夠拯救這種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抑制情慾的氾濫, 制止道德的墮落, 促成社會風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