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讀後感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作者歐文:亞隆是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在存在主義指導下的個體治療與人際關係理論框架下的團體治療中都是大師級人物。亞隆教授著作的《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是團體治療領域的標準教科書,多次再版。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寫給心理諮詢/治療師(下面統稱治療師)和來訪者(下面會解釋這個稱呼)的公開信”,是亞隆教授平時給來訪者做完諮詢後寫的感想與啟發匯集成的一本書。

讀完之後感覺我生活的社會人文環境對於心理治療存在很大的誤區。實際上,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並非針對所謂“精神病人”的,而是針對心理健康或者亞健康的人群;對於有明顯症候的神經症人群,還是建議去找有藥品處方權的醫生進行治療。在我看來,生活中遇到巨大挫折後選擇去找心理諮詢師的人,不僅不應當被恥笑,反而起碼具備兩個優秀的品質,一是有錢、二是勇氣。我分析我們國家老百姓不願意去看心理疾病的原因,一是貧窮,二是諱疾忌醫,三是對治療師職業道德與技術能力的不信任。考察第三點,十分沮喪,現在市場上治療師確實是魚目混雜、良莠不齊。

對於來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的人,作者不願意稱他們為“病人”或者“患者”,更傾向於稱呼為“來訪者”。因為“病、患”這樣的稱呼把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進行了割裂性描述,讓來訪者有一種被俯視的不適感,這不利於心理問題的治療。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因:欲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治療師,就要先被治療、被分析、被“窺探”。亞隆教授披露,自己曾經接受過700小時的精神分析。就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地位,誰也不比誰高級優越,來訪者是治療者“旅途的伙伴”。在治療師的執業生涯中,也需要被更有能力的治療師定期治療,也就是要被督導,而這個治療師的治療師,就是“督導師”。

所謂存在主義理論框架下的個體治療,就是依託存在主義進行心理治療。至於存在主義,有點難理解。這得從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的區別開始介入。

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都認為是個體內心衝突的力量產生了個體的思想、情緒與行為,這些衝突性力量不僅存在於意識,也存在於潛意識。在解釋內心衝突的力量是怎麼回事時,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分道揚鑣了。存在主義認為,內部的衝突不僅來自於被壓抑的本能、被內化的人格、被遺忘的記憶,還來自於我們與“存在”這一事實的面對。 “存在”的既定事實,在抽絲剝繭後,僅剩下四個終極關懷:死亡、孤獨、自由、生命的意義。弗洛伊德的理論似乎遭到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仍然不能忘記,是他提出了心理治療領域的基本假設:頓悟與深刻的自我探索與自我表達的重要性;阻抗的存在;移情;被壓抑的創傷記憶;使用夢(包含白日夢);角色扮演;自由聯想;彼此信任的治療關係極端重要。此外弗洛伊德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在於他除了是心理治療領域大師之外,還曾因為文學的成就獲得了歌德獎。

作者特別強調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健康、安全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在這個角度,治療的過程就是教會來訪者緩解甚至消弭內心衝突,與治療師建立良好的關係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來訪者以後健康生活的彩排。通過這個過程,治療師幫助來訪者移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獲得人格的完善與發展,為現實生活中健康生活打下基礎。

Advertisements

對於治療技巧,教授強調 “此時此地”的情景對於治療師十分重要,是治療師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來訪者的一些“痼疾”通常會在治療的同時,也就是“此時此地”不經意間表現出來,這時就是治療師觀察並考慮如何幫助來訪者的關鍵時刻。聯想到鄭州一個著名深夜情感節目裡面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之前總是懵懂,現在越發理解是怎麼回事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這也算是初窺門徑了。

在治療時,有時來訪者會哭泣,治療師要做的並不是安慰的話+制止哭泣。治療師應當趁著情緒宣洩的時候鼓勵病人進一步探索自身,通常的話術是:如果眼淚會說話,它們在說什麼呢?

另外,教授認為治療師對來訪者適當適時的“自我暴露”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成為治療過程中促成來訪者重要改變的臨界點。

而在給予來訪者反饋時,教授強調一定要注意講話方式,裡面的案例實在太精彩了(P155),難以一一列上。總之教授會聚焦在觀察到的行為以及自己的感受上,並避免猜測來訪者為何會那樣行動,避免指責來訪者。

對於存在的哲學思考,教授也有洞見。對於拖延症、選擇困難症患者(沒錯,說的就是我),下面這段話很有分量。 “決定是一種臨界體驗,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正在創造自己,並且可以做出的選擇的選項是有限的。不做決定或者拖延實質上也是一種決定。”

心理治療要避免替來訪者做決定。有時候亞隆教授會讓他們做一些特定的事情,這並不是替他們做決定,而是想動搖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思維與行為模式。雖然不做決定這個原則在中國似乎有爭議,但是我仍然認為應當堅持不做決定的原則。

這本書裡面案例豐富,同時很少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實乃心理學愛好者的居家旅行必備良品。


單單覺察到身體的情緒,也能緩解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