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零和遊戲嗎?社會財富何以增長

Advertisements

所謂零和博弈,即盤子裡的蛋糕總量是不變的,一群人各自佔了均等的份額,假如有的人吃的蛋糕比他的那份要多,那就必然導致有其他人份額減少 了。 有人賺錢,就會有人賠錢。

要搞清楚事實是否真是如此,需要弄清楚股市是什麼。 說起來有點拗口,如同社會中貨幣總和與商品總和(廣義的概念,包含人力資源、動產、不動產)一一對應一樣,股市與社會中最具經濟活力的絕大多數經濟體一一對應,反映 了大家對未來的預期。

那麼社會的整體財富水準只要在成長,股市的整體容量就是在成長的,股市就不是嚴格的零和遊戲。 反之如果社會財富水準是不變的,那股市就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政府還要從中抽稅嘛)。

直接看結果,中國大陸股市總市值從1997年1.75兆到52.67兆,成長21倍。 上市公司個數從745家到3223家,成長4倍。 總市值成長速度遠大於上市公司數個成長速度。

這個結果實質上已經說明了股市不是零和博弈。 但是如果深究原因,也要弄清楚社會財富何以成長。 

Advertisements


答案在1776年3月的一本書裡有一些解釋,這本書叫《國富論》,作者是這個醜傢伙,叫亞當‧斯密。

在這本書的扉頁裡寫著: “女王陛下,請您不要幹預經濟,回家去吧!國家只做一個守夜人。” And “英國率先採用,走上了強國之路。”

 by the way,做一下當時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

Advertisements

1776年,中華民國尚未誕生,當時在這片土地上的政府還叫大清,是乾隆41年,號稱康乾盛世;

1776年,作為資本主義理論奠基的《國富論》發表了;

1776年,北美大陸一群清教徒打跑宗主國後發表了《獨立宣言》;

(宣言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創造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由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有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 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 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 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 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 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體制的原因)

《國富論》解決了追求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 裡面宣揚,每個個體越是努力賺錢,整個社會就會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想賺錢,那就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否則他就賺不到錢。

推導演化一遍,就是:有個聰明人發現大家有某種需求,可是目前沒有商品可以滿足這種強有力的需求,聰明人就想到可以製造這種商品來滿足需求。 在製造過程中需要人力勞動(腦力和體力)、設備、想法(這個聰明人的一個點子),於是聰明人就去協調上面的幾種資源,整合到一起來生產、行銷這種商品。 最後經過聰明人和許多一般勞工的分工合作,產出了能夠滿足許多人剛性需求的這個商品(社會上憑空增加了有用的商品)。 經過行銷後,需求人拿貨幣購買商品,聰明人和他的合作者獲得財富,需求人滿足需求,其樂融。 如果這樣子循環下去,貨幣太少而商品太多,那就再印點鈔票就完了。 這個過程不斷循環,社會財富總量就不斷增加。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聰明人=資本家,普通勞工=僱員。

上述循環要良性持續,需要良好的法制環境、廉潔的政府、深入人心的契約精神、確保充分競爭的機制(防止陷入壟斷,生產者過於強勢而需求者無議價能力)。

總結一下。 透過個體之間互相滿足需求以及(為達到這一目的而進行的)分工協作,社會財富不斷增加,透過股份的形式反映到股市,股市的池子也會不斷擴容,所以股市並不是零和遊戲, 而是增長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