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什麼意思? 何謂「生妻」?

Advertisements

為何古人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背後原因很現實

Advertisements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而「齊家」作為其中一環,其分量不可輕忽。

齊家,即成家立室,對於古代社會而言,是一個男人成年後必然面對的人生重要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婚姻的選擇成為關係到整個家庭興衰的關鍵一步。

當我們論婚姻觀念的時候,那句古老的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不禁讓人思索, 何為生妻?

這句古語所蘊含的深意究竟是怎樣的?

寡婦和生妻

「寡婦」這個詞,從字面上相當容易理解,即孤寡無依的婦人,也就是失去丈夫的女性。

即便在現今的社會,我們仍常聽到這個詞彙,但在古代社會中,「寡婦」的地位更是低下,她們生活在喪夫之痛的陰影中,面臨著極為艱難的境遇。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 

女性的地位本來就較低,如果喪夫,她們就會被貼上「克夫」的標籤,承受周遭無形的壓力。 

一旦被貼上這個不幸的標籤,她們的後半生勢必如履薄冰,艱難度日。

更為嚴峻的是,寡婦往往不具備再婚的權利。 同時,她們也需要承擔已故丈夫的家庭責任,包括贍養公婆和照顧子女。 

這使得她們不得不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言談,與其他男性保持一定距離,因為「寡婦門前是非多」。

「寡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妻」一詞,或許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何為「生妻」?

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李陵的《答蘇武書》中,描述了蘇武在匈奴的苦難生活,而他的妻子則在他的遠行後改嫁了他人。 

從此,生妻這個字開始有了新的意義,不再只是指年輕的妻子,更強調了丈夫在世卻被離棄的情況。

與「寡婦」不同,「生妻」這個詞彙多少帶有一些主動的意味。 

她們不是因為丈夫過世被迫離開,而是因為一些主觀原因選擇離開丈夫。 

這使得兩者在離開丈夫這行為上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

生妻為何出現

「生妻」這個詞彙,有一種特殊而令人唏噓的意思──指的是丈夫仍健在的情況下,妻子卻選擇離開他。 

在古代,這種「生妻」現象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被夫家趕出門的女性,二是因為特殊原因選擇主動離開丈夫的女性。

在古代,倫理和道德規範對於婚姻有明確的要求,尤其是關於休妻的規定。 

歷史記載中曾提到: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換言之,在古代社會,如果妻子違背了 這七條規定,如不孝順父母、沒有子嗣、沈湎淫亂、嫉妒心強、患有重病、口無遮攔、涉及盜竊等,她們可能面臨被丈夫休掉的命運。

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現象使得丈夫休妻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女性成為了「生妻」,她們往往是因為觸犯了上述規定而被迫離開丈夫。 

這些規定將女性束縛在封建倫理的牢籠中,導致了她們在婚姻中的困境。

Advertisements

儘管「生妻」與「寡婦」在婚姻狀態上有差異,但她們同樣都是古代封建社會中命途多舛的女性代表。 

她們經歷了倫理規範的桎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製度之下,承受著社會給予的重重壓力。 

不願意娶生妻的緣由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蘊含著古人對於「寡婦」和「生妻」兩者形成原因的不同觀點,以及對倫理綱常的堅守。

「寡婦」和「生妻」之所以受到古人不同程度的待遇,關鍵在於它們形成的背後原因。 

寡婦多是因為丈夫過世而被迫形成的,而生妻卻更多是因為自身行為而引發的被夫家趕出門的結果。 

在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念中,主動形成的「生妻」相對於被動形成的「寡婦」更容易被歧視

「生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觸犯了古人規定的七條倫理規範。 

雖然這些規範並非將女性定義為大奸大惡之人,但觸碰這些規定的女性在古人看來並非良家婦女。 儘管也有例外情況,但這類情況相對較為罕見。

古人對於倫理綱常極為看重,對於道德規範的堅持貫穿他們的一生。

在婚姻選擇中,他們更願意迎娶能夠守節為夫的「寡婦」,而不願意接納因為自身過錯而形成的「生妻」。

這個選擇背後反映了古人對品質良好的女性的偏好,以及對道德綱常的堅持。

因此,「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其實是女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一種選擇和偏好。 

在古代社會,能夠為丈夫守寡的妻子被認為更為珍貴,因為她們體現了忠貞和品德。 

相對於這樣的女性,被夫家趕出門的「生妻」更難被古人接納,因為她們在古代倫理體系中被視為品質有問題的女性。

古人對於「寡婦」和「生妻」的選擇,是對於婚姻中女性特質和道德的一種表達。 

這種觀念深植於古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塑造了古代人們對於婚姻倫理的堅守與選擇。

在古代封建社會,寡婦和生妻作為兩類悲情女子的代表,雖有相似之處,卻在本質上有顯著差異。 

與「寡婦」相比,生妻的命運多少帶有一些品行不端的韻味,為她們的悲情結局增添了一抹咎由自取的色彩。

客觀而言,古代絕大多數生妻都是因為個人因素而被夫家休掉的。 

她們被視為遺棄之人,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在這些生妻中,有一部分因為違反倫理道德而被丈夫遺棄,也有一些因為丈夫喜新厭舊而被拋棄。 

這使得她們的命運更為淒苦,不僅要應付社會的非議,也要忍受丈夫對她們的冷漠與遺棄。

古代女子一旦被貼上「生妻」的標籤,接下來的日子比「寡婦」更為艱難。 

她們不僅要忍受社會的閒言碎語,更面臨被視為「品行不端」的污名。 

這使得她們永遠無法擺脫社會的偏見和譴責,成為古代社會中最悲傷的女性代表之一。

Advertisements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的說法正是當時封建思想的產物。 這種觀念根植於古代社會,反映了對於倫理規範的嚴格堅守。 在那個時代,對於品行不端的女性,尤其是那些被夫家休掉的生妻,社會對她們的看法是嚴苛而不寬容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封建思想逐漸被摒棄。 如今,我們不再受制於昔日的婚姻觀念,更加重視情感的真誠與相互尊重。 婚姻不再受到舊有的禁錮,而是更注重兩人之間的真誠與默契。 對於「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的說法,我們早已超越,迎接了婚姻觀念的新時代。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