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糖和鹽更「可怕」的調味料,很多人每天都在吃,難怪吃啥都不香了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在琳瑯滿目的餐桌上,我們總習慣於用糖和鹽來調整食物的味道,卻常常忽略了另一種調味料,它潛藏在各種菜餚中,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味蕾,甚至健康,它就是味精,一個曾經風靡廚房,如今卻飽受爭議的角色

許多人對味精的最初印象,或許來自於小時候媽媽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一勺白色的粉末撒入鍋中,頓時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那時,味精似乎是美味的代名詞,是家常菜餚的點睛之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味精也逐漸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籤,甚至被一些人視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


那麼,味精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它對我們的身體究竟有哪些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味精的本質,味精,學名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谷氨酸本身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之一,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食物中,例如海帶、番茄、蘑菇等等,而味精,則是透過工業化生產,將谷氨酸提取出來,並與鈉離子結合形成的化合物

味精之所以能夠提鮮,是因為它能夠模擬食物中的天然鮮味物質——谷氨酸的味道,當味精進入我們的口腔,它會迅速溶解,谷氨酸鈉分解成谷氨酸和鈉離子,其中谷氨酸會與我們舌頭上的味覺受體結合,產生一種獨特的鮮美味覺信號,傳遞給大腦,讓我們感覺到食物更加鮮美可口


味精的「魔力」也正是其爭議所在,一些研究表明,過量攝取味精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部分人群在攝入大量味精後,會出現頭痛、頭暈、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這種現像被稱為“味精綜合症”,雖然“味精綜合症”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但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谷氨酸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物質有關,這些物質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也有研究指出,長期過量攝取味精可能會增加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是因為味精能夠增強食物的口感,刺激食慾,導致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的食物,從而增加身體代謝負擔,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


我們也不能將味精妖魔化,適量攝取味精,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認定,味精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每日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0毫克

對於一般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幾克味精並不會造成健康問題,對於孕婦、嬰幼兒、老年人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則建議謹慎食用味精,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安排飲食

Advertisements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減少味精的攝取。


選擇天然食材: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調味師”,許多天然食材本身就富含鮮味物質,例如香菇、海帶、番茄、雞肉、魚肉等等,我們可以嘗試用這些天然食材來替代味精,為菜餚增添鮮味,同時能攝取更多的營養物質

巧妙搭配食材:

不同的食材之間, 存在著奇妙的“味覺協同效應”,例如,將肉類與蔬菜搭配烹飪,或者將菌菇類食材與海鮮類食材組合在一起,都可以創造出豐富的鮮味層次,而無需依賴味精

改變烹飪習慣:

在烹飪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減少味精的使用量,或者用其他調味品來代替味精,例如醬油、蠔油、魚露等等,我們還可以透過延長烹飪時間、調整火候等方式,來激發出食材本身的鮮味

仔細閱讀食品標籤:

在購買加工食品時,要養成仔細閱讀食品標籤的習慣,特別是配料表,看看其中是否含有味精,如果發現某種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味精,建議盡量少吃

Advertisements


味精並非洪水猛獸,適量食用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味精只是一種調味品,它不能取代食物本身的味道,更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其依賴味精來追求極致的味覺刺激,不如嘗試去品味食材本身的自然鮮美,享受健康飲食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