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與妻不同房,出門不拜丈家墳
Advertisements
我們生活在如今這個科學發達思想開放先進的時代,大多數人都經受過教育,雖說達不到人人都是學者/科學家的地步,但至少我們不再像古代一樣愚昧。
古代人的思想當中有許多我們現代無法理解的東西,例如古代人是極其的重男輕女的,而現代重男輕女的現象基本上已經消失殆盡。
在古代,古人因為受到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創造了許多重男輕女的俗語,例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它的意思其實是女兒在嫁出家門以後九不再屬於娘家的女兒,而是變成了丈夫的妻子,這裡說的不再屬於意思並不是血緣意義上的不屬於而是親緣關係由本來的直系親屬變成了親戚一類的旁系親屬。
古人還有另一句俗語也流傳甚廣,「出門與妻不同房,出門不拜丈家墳」這句話中的上半段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出門後夫妻不能同房?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出門後不能拜自己老丈人家的墳呢?
愚昧的看法
我們先來說這句俗語中的前半句出門與妻不同房,現代有許多的酒店,這些酒店的作用是供路過的旅人居住等,其中酒店也有著情侶之間開房尋歡的作用。
那麼為何古代人要說「出門與妻不同房」呢,關於這件事其實是因為古代人對於性的看法是十分的愚昧的。
在幾百年前人們普遍將性視為洪水猛獸,這一點並非是亞洲獨有的,即使是現在以開放著稱的西方,他們在幾百年前對性的態度也和亞洲一樣,當時的基督教甚至提出男女性交時應穿著衣物,不能一絲不掛。
而在當時的中國,人們也認為夫妻之間的性關係是淫亂的,最多也只能為了繁衍後代在自己的家中發生性關係。
所以人們認為出門後是不能在除家以外的地方發生男女性關係的,而且其實大多數人對古人這句俗語中的「出門」有一定的誤解,這個出門和我們所理解的那個出門存在著一些區別。
「出門」的誤解
古代人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男子是可以出門辦事,出門尋歡作樂的,而女子除了出門購買食材之外,以及在走訪親戚時能出門外是嚴厲禁止外出的。
Advertisements
毫不誇張的說古代的女性一生中大多數時光都在自己的家中度過,每天所做的事要么是服侍丈夫,要么是教育孩子,再不然就是做家務,而這段俗語中的出門指的正是走訪親戚。
這位拜訪親戚指的也不是普通的親戚,指的是女子的娘家,所以這段俗語中的出門其實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回娘家的意思。
那為什麼回到娘家後先生不能和妻子同房呢?這主要還是因為古代對於性的保守愚昧,其次,如果在娘家夫妻同房也會帶來一些尷尬的事情,比如晚上娘家人可能會聽到聲響。
解決了俗語上半句的疑惑讓我們來看看這段俗語的下半段“出門不拜丈家墳”,這段俗語又是什麼意思呢?
出門不拜丈家墳
其實這段俗語的意思並不難搞懂,拜墳也就是祭奠,那為什麼回娘家後不能祭奠自己娘家的墳墓了,裡面埋葬的不是女子的先祖嗎?身為後人的女子為什麼不能祭奠自己的先祖呢?
上文我們提到了古代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那麼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會導致怎樣的事情發生呢?
答案很簡單,重男輕女現象會導致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古代社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維,就像那句俗語一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嫁人後女兒從親緣關係上看便不再屬於直系親屬,所以沒有資格祭奠先祖。
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古代的女子地位低下,重男輕女的古代人認為女子是沒有資格站在祖宗的墳墓前的,那麼女子沒有資格女婿具有資格嗎?
也沒有,因為女兒在嫁人後就成了親緣關係上的旁系親屬,女婿當然也沒有資格祭奠娘家的先祖。
去蕪存菁
Advertisements
除此之外,古人認為祭奠先祖應該是家族子嗣的職責,如果家族中的女兒的女婿去祭奠先祖,則代表著這個家族當中已經沒有子嗣了所以才輪得到女婿這個外人祭奠先祖,如果家族當中還有子嗣,然後女婿去祭拜了娘家的先祖,古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大不敬。
俗語「出門與妻不同房,出門不拜丈家墳」的出現是因為古代人對於性的保守,以及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加上古人認為祭祖應當是家族子嗣的職責,女婿身為外人不應參與。在傳承文化傳統時我們應該拋棄這些糟粕的思想,留下其中寶貴的正能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