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缺錢,而是老人張口閉口3句話,很煩

Advertisements

子女長大後,身為老人一定要少說三句話,招人煩

Advertisements

現實裡,一個家庭總會有各種煩惱。過日子嘛,哪裡會處處順心呢?

有些人覺得:只要家裡有錢了,就沒煩惱了。這很有道理,但是有些絕對。

家裡的人,如果不和,那是多少錢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特別是一個家庭的老人,佔據了許多話語權。

如果他們總是念叨3種言辭,是真的讓人難受。

言語1:找各種理由,跟子女要錢

現實裡,富豪是少數人,有出息的也是少數人。

大多數子女,成年賺錢後,都會進入一般人的行列。

也就是獲得一個產業裡的平均薪資。

再加上他們租房子、日常通勤、生活費用,等等。每個月能存點錢的人,已經算不錯了。

這時候,如果家裡老人,總是要錢,就會引發矛盾。

舉個例子。

之前看到一個網友,說是家裡人算錢。

每次她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點錢的時候,家裡人就有各種理由要錢,非要把她的存款敗光。

她努力存錢,然後被要走。再努力存錢,還是被要走。

這種模式,讓她實在哭笑不得。

現實裡,家人之間,如果都是很市儈的,缺乏關心愛護。

那這個家庭關係,不可能長久。

如果老人有這種常要錢的毛病,矛盾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言語2: 看不起子女

現實裡,有些老人,對自己子女的評價,十分低。

而這種來自親人的否定,是很傷人的。

說實話,這種感覺放在誰身上,都不會好受。

舉個例子。

有些家庭裡,老人對子女的工作,十分貶低。總是說,比不上自己認識的誰誰誰。

說句實話,子女可能確實比不上別人的子女。

但子女,難道不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比不上別人的父母嗎?

同樣的邏輯,難道不對嗎?

而這種比較,持續下去,就會成為親子關係的心結。

現實裡,老人呢,不要太偏執了。總是認為貶低子女,能促進子女的上進。那是老黃歷,現在不興這套了。

好好相處,珍惜與子女的緣分,才是正理。

言語3: 過度介入到子女的生活裡

現實裡,有些老人到了一定歲數,缺乏自己的生活。沒有豐富自己生活的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興趣與嗜好。每天閒得慌,不知道要做什麼。

於是,就開始深度介入到子女的生活。

頻繁「點撥」子女的生活,指教子女的生活方式。

最後搞得雙方不歡而散。

把老人還氣得不行,覺得子女不孝。

其實,這都是深度介入私生活的緣故。

比方說,有的老人,孩子都二十多歲了,工作好幾年了。

但是他們仍然要天天發訊息,給孩子指導。特別是強調自己的方式方法,逼孩子遵從。

而孩子一旦反抗,就會遭到辱罵。

這就很沒必要。

人到一定歲數,要學會自己調劑生活。而不是依附在孩子身上。

過度介入子女的生活,會給子女一種被控制的惡感。最後造成雙方關係不和。

這就很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