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睡眠可以改善情緒,增強體力精力,降低患病風險。遺憾的是,很多人每晚睡不夠7小時。
Advertisements
最近《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個改善睡眠的有效方法:
在晚上進行碎片化、短時間的「輕量」阻力訓練-深蹲、提踵、提膝展髖,可以讓當晚的睡眠時間延長近30分鐘。
研究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進行規律自重訓練的參與者,真正睡著的時間延長了27.7分鐘;
在入睡所需時間、入睡後覺醒次數方面,兩組參與者沒有顯著差異,顯示體重阻力運動不會擾亂後續的睡眠;
這種規律的晚間活動,也使參與者的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曲線下面積(可以理解為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分別降低了31.5%和26.6%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主流觀點不建議在睡前進行高強度運動,因為運動引起的體溫升高和心率加快,可能導致睡眠變差。
而體重阻力運動簡單易操作,強度低,時間短,卻能改善睡眠,它們很容易成為普通人睡前運動的一部分,你甚至看著劇就能完成。
睡前做3個動作,改善睡眠
阻力訓練,也稱為肌力訓練、阻力運動,指身體某一部分對抗阻力進行的鍛煉,一般透過多次、多組有節奏的負荷來完成。
阻力可來自體重、重物、器材、阻力帶,常見的訓練形式包括伏地挺身、深蹲和舉重等。
在這項隨機交叉試驗中,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找來30位上班族,工作時的久坐時間超過5小時,下班後也以癱坐為主,久坐超過2小時。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小動組」與「久坐組」。
久坐組很好理解,只要在睡前一直癱著就好,當然也可以看電視或辦公室;
而小動組的參與者則需要從睡前四小時開始,每30分鐘進行一次3分鐘的體重阻力訓練。
體重阻力運動包含3個動作,無需器械,僅靠自身體重完成:
1.站立提膝展髖,站立時抬高一條腿的膝蓋,把抬起的腿向外側打開(右腿向右,左腿向左),然後收回來放下;
2.深蹲,模仿坐椅子的動作,但不要真的坐上去,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
3.提踵,即踮腳。
Advertisements
每個動作20秒,3個動作做完是1分鐘,循環3輪,一次只需3分鐘,每隔30分鐘進行一次。
阻力運動,助眠效果可能更佳
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對健康都有正面影響,但在改善睡眠方面,一些研究表明阻力運動可能更有效。
阻力讓你睡得更快、更久
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為獲得更好的睡眠,阻力運動可能優於有氧運動。
研究人員招募了386名超重/肥胖的成年人,他們被隨機分配到不運動組和三個運動組之一(有氧、阻力、有氧+阻力),週期為12個月。
經過幹預後,阻力運動組、有氧運動組、兩者結合運動組的人在12個月內,睡眠時間平均增加40分鐘、23分鐘、17分鐘;僅進行阻力運動的參與者,睡眠潛伏期還減少了3分鐘。
中青年人獲益或許更大
另一項以隨機對照研究為基礎的統合分析也指出,對65歲以下族群來說,肌力訓練是藥物以外改善睡眠品質最有效的方法,且要優於跑步、走路。
除助眠外,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聲明稱,阻力訓練還可以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7%,死亡風險降低15%。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每週2~3次肌力訓練,是緩解高血壓的有效方法。 「肌力訓練」已被列入巴西管理高血壓的指南中。
一般人怎麼做好阻力練習
Advertisements
一般來說,單關節的肌力練習容易達到較好的控制,而涉及多關節、多肌肉的複合動作,控制難度較高,需多加註意。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解剖學副教授趙星表示,日常運動可遵循以下原則:
頻率:同一肌肉群的肌力練習,頻率隔天一次為佳,每週2~3天。每個大肌肉群做2~4組,每組重複8~12次,組間休息2~3分鐘。
強度:適當的強度為,運動後有一定的疲勞感,疲勞感在運動後第二天基本上消失。強度過小,沒有明顯的健身效果;強度過大,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姿勢控制:訓練時可以找一面鏡子,借用鏡子觀察和修正動作,找到感覺舒適、轉換流暢的動作模式,然後不斷重複,形成穩定的肌肉記憶。
呼吸控制:正確的呼吸方法,可使訓練者更好地控制運動節奏。在肌力訓練中,呼吸一般採取「順吸逆呼」的原則,即發力時呼氣、歸位時吸氣。
肌肉控制:首先要重視訓練前的肌肉激活,在熱身後、肌力訓練前,透過輕量阻力和動態伸展喚醒肌肉;
其次應專注於肌肉的感覺,嘗試刻意放慢動作,充分感受肌肉的收縮、伸展和每一點細微變化,以了解肌肉的工作狀態,進而判斷目標肌肉是否及時發力、非目標肌群有無過度參與;
最後,不能忽視身體感知訓練,可透過一些本體感知練習,如平衡練習或核心穩定性訓練,提高對肌肉和關節位置的感知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嚴重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期間建議暫停運動;高血壓及腦中風患者運動開始前,最好先做一個醫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