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肺的5種神奇食材,好多人後悔沒早點知道!
Advertisements
最近又到了各種病毒大爆發的季節,呼吸道疾病高發,支原體肺炎、流感等成為了家長群裡熱議的話題。
小編最近上班時,也總聽到辦公室傳來此起彼伏的咳嗽聲。跟同事一聊才知道,好幾位同事不只家裡的孩子中招了,自己和老人也沒躲過。
不小心中招後不止頭疼、咳嗽,它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劑,不光損害心臟,還會損壞中樞神經以及對外周肌力產生影響。
所以小編今天推薦幾個「養肺高手」,都是經濟實惠的家常食材,我家最近也常吃。
建議大家可以都試試,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保護好咱們嬌嫩的肺臟~
白蘿蔔
冬天的當家菜之一——白蘿蔔,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養生明星菜,中醫認為,它有去肺火、順氣化痰的作用,非常適合咳嗽、有黃痰的人群食用。而且它還含有乾擾素誘生劑,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本草綱目就有記載,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
另外白蘿蔔的膳食纖維含量也非常高,每100克含有1.1克。冬天乾燥容易便秘,吃點白蘿蔔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潤腸通便,預防便秘發生。
白蘿蔔生吃熟吃有差別:生蘿蔔辛涼,清肺化痰的效果較好;熟蘿蔔甘溫,潤腸消食的效果較好。
推薦一道小菜:蜂蜜醃蘿蔔
這道菜做法也很簡單,把白蘿蔔切成小丁,加入適量蜂蜜醃製一晚即可。如果有舌紅、上火等熱證,就用生蘿蔔;舌白、怕冷等寒證,就把蘿蔔煮熟再醃。
這道菜的蘿蔔可以下氣平喘,止咳化痰,蜂蜜則可以潤腸滋陰,搭配起來既潤肺又通便。
另外還有一個適合國人胃口的做法:蘿蔔用鹽淹一下,控乾水份加生抽拌均裝在瓶子裡上面放一匙白酒蓋蓋,一個月後,自製鹹菜做好了!
銀耳
銀耳是有名的「平民燕窩」,它色白入肺,性平味甘,有潤肺化痰、養陰生津的作用。
國醫大師陳彤雲陳老就把它稱為「老年人最便宜的補品」,她本人也常吃銀耳蓮子羹來養護肺臟。
銀耳還含有黏液蛋白,可以刺激免疫細胞的生成,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水平。
另外銀耳還是美容養顏的恩物,其中的多醣能降低人體心肌組織以及體表皮膚的脂褐素含量。
脂褐素又叫老年素,沉積在心肌、肝臟等處會導致器官代謝減緩、加速老化、功能減退;脂褐素沉積在皮膚細胞中,就容易生成老年斑,使皮膚粗糙、老化、皺紋增多。
銀耳泡發有講究
和黑木耳一樣,銀耳也最好現吃現泡,不要一次泡太久,最好不隔夜,以免滋生細菌,引起變質。另外泡發時記得用涼水,能有利於出膠。
梨
梨子被稱為「天生甘露飲」,《本草綱目》記載它「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有滋養肺胃之陰,潤腸通便等功效,尤其適合口舌生瘡、咽喉疼痛的人群,發燒出汗多導致的咽乾、咳嗽也很適合吃它來滋潤。
梨子作為一種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鉀、鈣、鎂等營養元素,非常適合作為養肺來食用。
Advertisements
不同品種的梨子功效各有側重
雪梨:著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鴨梨:著重清心利尿
香梨:著重清熱解暑
想要潤肺止咳,燉梨湯最好用雪梨。
黃耆銀耳梨湯
很多朋友這個季節喜歡煮銀耳悉尼湯,可以再加一點黃耆同煮。黃耆是「補氣聖藥」,有補氣健脾,補肺的作用,適合氣虛有燥氣,脾氣不足的人,還能中和梨的涼性。
食材:雪梨1個,銀耳2-3朵,黃耆10-30公克。
做法:
1.黃耆提前浸泡半小時,銀耳泡發,雪梨切塊。
2.所有食材加適量水一起燉煮,開鍋後煮半小時即可。
馬蹄
馬蹄也叫荸薺,它味甜多汁,很多人都愛吃它,還被大家冠以「地下雪梨」、「江南人參」的美譽。
每100公克鮮馬蹄肉含水分84克,再加上其含有黏液質,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可用於陰虛肺熱咳嗽、咯吐黃黏膿痰以及熱病津傷的食療。
調肉餡的時候,可以加點馬蹄進去,嚼起來清新爽脆,不僅有利於養肺,還能增加口感。
也可以把馬蹄榨成汁喝,擔心太過寒涼的話,可以加兩片薑,中和寒性。
一招遠離寄生蟲風險
大家在吃馬蹄時,千萬別圖省事,直接用牙齒啃生馬蹄的皮,會有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馬蹄生長在水田裡,它生長的環境也是薑片蟲的絕佳生存環境。它的囊蚴可能會附著在荸薺上,尤其是荸薺蒂的位置。當我們直接用牙齒啃荸薺皮時,幼蟲就可能會進入人體內,造成一連串不適,嚴重時甚至可能威脅生命。
把馬蹄用沸水稍微煮一下,再用刀削皮,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銀杏
Advertisements
銀杏也叫白果,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實也是潤肺好食材。早在《本草綱目》中就記錄了有關白果的藥用價值-「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咳,縮小便」。
它也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抗衰老,抗血小板凝聚,對保護血管也有好處。
不過銀杏有小毒,大家要注意不要生吃,也不要多吃!
透過持續加熱可以減緩它的毒性,建議成年人每天食用不要超過10顆。
鹽焗銀杏
做法:銀杏果提前用清水泡一晚,鹽入鍋後加入花椒大料,下入銀杏,小火煸炒8分鐘從白色變棕色即可,去殼食用。
剩下的鹽也別浪費,裝入布袋裡,可以當成熱敷包用,冬天關節疼痛、手腳冰冷、腰膝酸軟等都能緩解,涼了之後還能再次加熱重複用。
友情提示:本文僅供養生參考,如有身體不適,建議線下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