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變難吃了,而且還會越來越難吃,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Advertisements

到2100年,米品質或將再降5%。

Advertisements

對許多人來說,米飯是餐桌上的「必備主角」。一碗熱騰騰、香氣撲鼻的大米飯,不僅是我們碳水化合物的重要來源,更是各種菜餚的最佳搭檔。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養育了全球近45%的人口(超過35億人)。而在世界上最大的米生產、消費和進口國——中國,米的品質直接影響著很多人的日常飲食。

近日,陝西師範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篇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論文指出,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米品質正在悄悄下降。

品質下降

米的品質可以透過多種標準來衡量,各國的評判標準也不盡相同。在中國,根據優質稻穀相關國家標準(GB/T 17891-2017),整精米率、堊白度和食味品質是稻穀分級的重要指標,直鏈澱粉含量為限制指標,即不同品質的稻穀均需達到一定含量。而在同樣廣泛種植水稻的日本,米品質則透過糙米的厚度和粉質度來評判。

所謂整精米,是指稻穀去殼後,經過加工碾磨後,達到完整米粒平均長度四分之三及以上的米粒。堊白則是指米粒胚乳中粉質、白色的不透明部分。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米在生長過程中因某些原因出現了澱粉積累不足和結構鬆散。一方面,堊白會影響米粒的外觀,讓消費者在購買時有所顧慮,進而影響大米的價格;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大米中的澱粉含量變化,會直接影響大米的烹飪特性和口感。

在最近發表的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85-2020年間中國水稻研究所記錄的稻穀品質數據,以及1979-2018年間日本農林水產省所記錄的一級品質米率數據,揭示了兩國過去幾十年的水稻品質變化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從1985年到2020年,中國米品質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優質米率每十年平均下降1.45%。其中,2004年的優質米率最低,僅58.88%。相較之下,日本的米品質年際間波動較大,並未表現出長期下降趨勢。不過,日本米在1996年至2010年間也經歷了明顯的品質下滑,平均下降幅度達每十年7.6%。

背後的因素

Advertisements

研究人員對中國和日本的米品質下降背後的原因充滿了好奇。他們詳細分析了兩國1979-2020年間的小時氣象數據,重點關注夜間溫度、日間溫度、日降水量、太陽輻射、雲量、日間蒸氣壓虧缺(可反映空氣濕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可能影響米品質的氣象因素。

分析結果顯示,對中國優質米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夜間溫度:夜間溫度越高,米的品質越差,反之則越高。特別是,米產區的夜間溫度超過了18°C時,優質米率會隨溫度升高而明顯下降。日本的溫度閾值甚至更低,僅12°C。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中國水稻生長季節高溫事件頻繁,這已經直接影響了米的品質。

這也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如此大規模的研究中,證實了氣候變遷對大米品質的直接影響。先前的研究通常集中於氣候變遷對大米產量的影響。例如,一篇2023年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論文指出,從25°C到30°C,夜間溫度每升高1°C,大米的產量就會減少1% ,同時其中直鏈澱粉和蛋白質的含量也顯著降低。而隨著日間溫度的上升,堊白度幾乎呈線性增加:在超過25°C的環境中,溫度每升高1°C,米的堊白度就會增加6%。

高溫之所以會影響米的產量和質量,是因為高溫會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澱粉累積過程。溫度升高會抑制光合作用效率,減少籽粒中澱粉的累積。此外,高溫也降低了米中的直鏈澱粉含量,增加澱粉粒的平均粒徑,使米變得更脆弱,容易在加工和碾磨過程中受損。同時,大米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也會發生變化,大米的黏度和糊化溫度也會提升,影響大米的營養價值和口感。

未來會怎樣

Advertisements

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顯現,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也不斷增加。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對夜間溫度的影響遠大於對日間溫度的影響——夜間平均溫度的升幅甚至是日間升幅的3倍。這意味著,米品質的持續下降可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研究人員評估了未來幾十年大米品質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結果令人擔憂:無論是採取減排措施,還是維持中等或高排放路徑,中國大米的品質在未來幾十年內幾乎注定會大幅下降:在減排情景下,從2020年到2100年,中國和日本的米品質預計將分別下降1.5%和0.5%;在中高排放情境下,下降幅度則更加顯著,尤其是2050年後,中國大米品質的下降速度將明顯超過日本,到2100年的降幅可能將超過5% 。

研究結果同時顯示,中國不同地區的米品質下降趨勢可能存在差異,南方米品質受氣候變遷影響將更為嚴重。這或許與南北方稻米種植系統不同有關:北部地區普遍種植單季稻,而南方許多地區則種植雙季稻(早稻和晚稻)。由於早稻的生長季節較短且夜間溫度較高,因此南方米可能面臨更大的品質下降風險。

面對氣候變遷對米產量和品質的威脅,真的無能為力了嗎?為應對氣候危機,科學家正致力於培育更耐熱、抗逆性更強的稻米品種。例如,在一篇2023年發表於《植物雜誌》(The Plant Journal)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就嘗試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來解決溫度升高導致的米粉質化、堊白化問題。

研究團隊將目標鎖定在了一個與米粉質化相關的關鍵基因—液泡質子轉位焦磷酸酶(V-PPase)。他們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該基因的啟動子區域,以降低其表現量。結果,改良後的米堊白度降低了7~15倍,澱粉顆粒排列更緊密,穀粒重量增加,整體品質顯著提升,甚至在夜間溫度升高的條件下仍能保持良好表現。

不過,培育耐熱水稻只是解決方案之一。米的品質和產量也受到稻穀品種、種植環境、管理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保護糧食安全,我們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創新,還必須採取行動,持續推進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盡可能減少極端天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