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瓊瑤,並不是輕生

Advertisements

又一代人的青春,悄然離場了!

Advertisements

4日下午,台媒爆出噩耗。知名作家瓊瑤,被發現死於新北市的家中。

是自殺。享年86歲。

一代古偶教母,最後留給人間的不過寥寥數言。

她說,經歷衰老和疾病的折磨,她不想聽天由命,也不想慢慢枯萎凋零,只想最後為自己做一次主。

就像她的遺書裡寫的那樣,她只是擺脫了痛苦的軀殼,翩然地離去了。

法醫確定,瓊瑤是死於一氧化碳中毒。噩耗傳來,許多參與瓊瑤所著影視劇的演員,也紛紛發文悼念。

雖然震驚心痛,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敬重。

近年來,瓊瑤鮮少在公眾前露面。但從社媒的動態中,依稀能察覺她備受疾病困擾。

先是因眼部疾病導致視力模糊,無法打字。後來又患上腿部疾病,長久的疼痛讓她難以忍受。

79歲時,她就囑咐托孩子:「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要做大手術,死得快最重要。」

「不要在我身上插各種管子,最後時刻不要任何急救措施。」

「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地讓我活著意義更加重大。」

比起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在尚能做主的時候選擇和離開的方式,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很多媒體用了輕生一詞,我覺得不恰當。瓊瑤的離去,並不是對生命的輕視。

她生得熱烈,死得隨心。生時瀟灑灑,死時自由快意。保留了自己最後的體面與尊嚴。

這應當是對生命和自己,最認真的尊重。

不必多說悼詞。她向來不屑外界的評語,說得再多,也只剩惋惜。

體面地走

瓊瑤寫過68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生轟轟烈烈,不同凡響。

直到死前的最後露面,還畫著精緻的紅妝,穿著艷麗的紅襖。漂漂亮亮,精緻體面的。

如她所願,她已經變成了一朵雪花翩然飛去。

雪花穿過宇宙,輕輕落下。卻沉重地落在了所有生者的心裡。

斯人已逝,但她在生命盡頭的選擇,以及面對生死的觀念,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

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在大部分國人心中,在父母生命垂危之時,盡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是義務,是責任,也是最大的孝。

可仔細想想,要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只能臥床不起,任人擺佈,沒有尊嚴。多活一天,就是多遭一天的罪。那麼聽從老人的意願,讓他不帶痛苦、體面地走,未必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生命就像是一本小說。有時候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品質。與其追求靠著機器才能勉強維持的長壽。不如減少一些痛苦,讓病人能夠輕輕鬆松,自主自願地了卻餘生。

Advertisements

有尊嚴地死去,還是被踐踏的活著?

美國媒體人巴特勒在書中寫過他父親最後時刻的經歷

快80歲的時候,父親因為中風入院。在精心的治療下,父親被搶救了回來。

大家都高興壞了,覺得父親大難不死。

然而,巴特勒很快就發現,在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治療之後,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逐漸喪失了對自己生理和意識的掌控力。

沒太多長時間,父親就無法照顧自己,也認不清身邊的人。所有的責任和重擔都壓在了年邁的母親身上。最後父親在病痛中離世,母親在過程中也經歷身心的崩潰。

巴特勒這才開始反思。人面對命中註定的死亡的時候,到底該選擇有尊嚴地死去,還是被踐踏的活著?

對父親而言,生命的確被延長了。

但那如同幼兒一般,喪失認知和自理能力,毫無尊嚴的生存,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常常自以為是的覺得,孝順就是在父母重病時竭盡全力。用最好的醫療手段,將他的生命延續到最後一刻。

可讓他們不斷經歷治療的痛苦,我們真的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嗎?

1999年,巴金病重入院。只能透過胃管進食。一根長長的管子,從鼻腔插入胃裡,每一次進食,他都被嗆得滿臉通紅。而這樣的過程,一天要經歷6次。就算他無法自主呼吸,意識已經模糊。

生命的具象,只剩下儀表上的一堆數字。但每一個愛他的人,都不希望他死。

苦熬六年後,巴金絕望地說:長壽是一種折磨。

不是長,而是好

人活一生,生命中最緊要的東西是什麼?不是延長痛苦地彌留時光,而是活出高質量的生命的深度。

我看過有人纏綿病榻數十載,人生後半程,只能在病床上靠插管維生。我見過很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經歷著一次次搶救的折磨與痛苦,在孤獨和絕望中逝去。

而他們的孩子,只能隔著病房遠遠相望。我也看過有老人得了絕症,不甘心的子女,帶著他們走南闖北地求醫。花光家裡所有積蓄,卻仍抵抗不了生命的消逝。

他們或許從死神手中,多搶回了一些日子。但那份痛苦的代價,卻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所有事物,都會走向崩潰與死亡的結局。人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走向死亡。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改變不了這命定的結局,那麼我們真正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推遲那一刻的來臨,而是如何在它來臨的時候,以自己喜歡並感到舒適的方式離去。如果生命最後只剩下痛苦與煎熬,早早放手也是一種仁慈。如果人活在世間,只有無止盡的病痛與折磨。尊重他們的意願,體面離開,也是一種成全。

有時候,讓患有絕症的人多活一些時日並非是孝和善,而是旁人的執念。我們討論生,討論生命的意義。卻很少認真的思考過死。可只有理解死亡的人,才能參透生命的價值。只有真正對死亡釋懷的人,才能懂得高品質的活著為何。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無可避免的死亡面前,放下對生的執念,保留生而為人最後的尊嚴,不也是美好的收尾嗎?

火花一樣活著

Advertisements

瓊瑤曾在給亡夫的信裡寫到,讓自己像火花一樣的活著。

何謂火花?就算只能擁有片刻的燦爛,也要全力燃燒。就算只有一瞬的光輝,也要拼盡全力。等到璀璨將熄,才能甘願,才能無悔,才能心滿意足地悄悄飛散離去。

我想生命的意義也如這般。一個人幸不幸福,圓不圓滿,不在於活多少年。而在於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沒有竭盡全力地燃燒過。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些人直到死的一刻,還能聽從內心的聲音,不留遺憾。生命的品質並非由時間決定,而是在這幾十年的光陰中,我們是否盡情飛舞盡情歌。

假如生命是無味的,活著也是苦熬。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也盡興。與其執著於生命的長度,不如努力擴展生命的寬度,擴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如此等到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回望自己這一生。至少也能心滿意足地說,來人間這一遭,也算是不虛此行。

如果人死後會成為宇宙的灰塵,至少要變成一顆美麗的塵埃,一顆發亮著飛舞的塵埃。與其行屍走肉,渾渾噩噩地活著,不如努力地讓活著的每一天都沒有後悔和遺憾。直到死亡那一刻,仰望天空之時。心中沒有一絲不捨與愧疚,怎麼不算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