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愚公移山》中為什麼愚公就認為他的子孫會按照他的意志一直移山?

Advertisements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你是否曾好奇過:愚公憑什麼認為他的子孫會按照他的意志一直移山呢?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

Advertisements

都江堰,花了 2000 年了,還在用。

長城,花了 2000 年了,最後一次用是國民政府晉綏軍長城抗戰。

良渚古城邊上那幾個,叫什麼扁擔山橫塘山的,其實是個上下三層的複合式人造水壩,5000 年了還沒退休,還在參與春播水稻的灌溉。

你現在下完雨之後去,還能見到裡面蓄的水。

想想新石器時代末期剛進入聚落國家時代的人類,他們連生產鏟子都不太方便,要花多少年集石堆土,才搞出來了一個這麼大規模的水利設施?

再想想子孫後代在這片華夏大地上連續營造了多少個百年,又連續受益了多少個百年?

百年之後還有千年,有那味了吧。

你看,《愚公移山》哪裡是什麼小說故事,這就是歷史現實。

為什麼選擇戰鬥而不是逃避?

移山填海多麼困難呢,付出的時間和成本多麼巨大呢,你渺小的一生甚至都不會有回報。

現實裡可沒有移山的天神啊。

是啊,所以他們可能還會問──為什麼要攀登最高的山?

為什麼飛躍最寬的海?

為什麼工程師要反覆疏浚一條河道,為什麼不隨波逐流遠走他鄉?

為什麼科學家要在去改造沙漠,為什麼不放棄那些貧瘠之處?

為什麼戰士要去邊界上的不毛之地鞏固防線,為什麼不直接投降?

為什麼華夏民族在洪水滔天的時候要去抵抗天地的偉力,而不祈禱彌賽亞方舟降臨?

為什麼選擇戰鬥而不是逃避?

良渚的水利工程是如此宏大,今天的考古學家甚至需要依靠衛星測繪,才真正發掘了這個三層水壩的所有結構。

這一切,竟是 5,300 年前的先輩拿著木棒草繩建造的。

我們祖輩選擇了這條路,他們以我們腳下的大地為畫布刻畫的那些偉業震古爍今,而我們也在那些奇觀面前開悟。

為什麼選擇移山填海的那條路?

因為人的一生是他自己選擇的偉業定義的。

我們選擇移山填海,我們選擇成為自己的彌賽亞,我們選擇鋪展自己行走的康莊大道。

所以不是愚公的子孫會去移山。

Advertisements

而是移山本身定義了愚公一脈的民族精神,是那些移山填海的人,成為了他的子孫

超級工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當代中國正在做的持續了半世紀的「超級工程」,就是「三北防護林」工程。

這項工程自 1978 年起,已經施工了 45 年,預計將在 2050 年全面完成,從頭到尾 73 年,堪稱當代人類「最宏大最狂熱」的「改造地球」計畫

它的目的是徹底解決已困擾了華夏民族千餘年的災害──中國的水土流失沙漠化問題。中國歷史上曾經遇到的草原沙化、古國消失、黃河氾濫、遊牧南移、西部乾旱等等問題,或多或少都和水土流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整個工程覆蓋 406.9 萬平方公里,透過植樹造林和草地恢復,有效對抗沙漠化。

這麼大面積的地面改造工程是人類歷史未有過的。

那些從 1978 年開始時,就投入這項工程的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不到它結束時的樣子。

工程的意義是造福無數未來的後人,為子孫留下一個綠色的中國。

整個計畫分為八個階段(流浪地球的感覺):

1978 年,第一階段的工程開始,穩固尚未沙漠化的地區,保障北方農牧穩定生產。

1986 年,第二階段工程。建構綜合的生態經濟防護林體系,協助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1996 年,開啟第三階段,全國總投資達78.57億元,超過前15年的兩倍多。前面提到的毛烏素沙地就是區域防護林體系建造的重點之一。

2001 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第四階段工程啟動。強調防沙治沙,大幅降低沙塵暴對北部地區的影響。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了 20% 以上。

2011 年,五期工程正式啟動。在已有防護林基礎上對成片區域進行綜合治理。幫許多林區居民實現了脫貧致富,1500 萬農民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2021 年,六期工程開啟。引進更多先進的科技和精細化治理方法,預計將持續到 2030 年,屆時,中國北方地區的整體生態系統預期將得到全面改善。

傳承

Advertisements

三北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和地面植被恢復 4.8 億畝,計畫區的森林覆蓋率從 1977 年的 5.05% 提升到了 13.84%。累計治理了 33.6 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年平均沙塵暴日數從 1978 年的 6.8 天降至 2.4 天。工程也累積治理了 44.7 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區。

超過 3000 萬公頃的農地得到了有效保護。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從獨自趕著驢車進入沙漠種樹的老人,到整個國家範圍的千百個林場,其實這種跨越七十年的工程,它最初一代的計劃實施者,都很難看到最後勝利的喜悅。

但依然有一些東西,傳承在一個家庭,一片地區,幾個世代之間。將目標堅持下去。即使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很快,大部分都希望在人生中做一些短期內就能看到結果的事。

但也依舊有一些人堅信著一些更長遠的,依靠血脈和信念才能傳承下去的東西,他們相信這代人付出,兒孫堅持,總有一天後人能享受到前人的遺澤。

就像種一顆大樹。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看起來很傻,但的確很讓人敬佩。

他們所做的事情。

正如愚公移山。

很符合華夏民族血脈裡的一種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