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6個看似節省的好習慣,可能是身體病變的「元兇」!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習慣性地採取一些看似節省、環保的行為,目的是為了降低開支或減少資源浪費。

然而,許多看似「好」的習慣,卻可能悄悄侵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身體的許多疾病並非一夕形成,它們通常是由於長期的錯誤生活方式或不良習慣累積所導致的。

尤其是一些看似節約的習慣,它們可能在我們不經意間,悄悄成為引發病變的根源。

更嚴重的情況是,如果這些病變無法及時控制和治療,甚至有可能發展成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以下這6種看似省錢、節約的「好習慣」,其實可能成為身體病變的「元兇」。

習慣一:食物壞一點繼續吃

很多人在發現食物稍微發霉時,往往會只切掉發霉的部分繼續食用。

然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韓夢鸽醫師指出,霉變食物的霉菌不僅僅存在於肉眼可見的霉斑上,毒素已經擴散至整個食物內部。

即使切除了發霉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仍然可能含有有害物質,食用這些食物可能對健康造成隱患。

健康建議:
盡量購買新鮮的食物,避免存放過久。

對於食物,尤其是水果和蔬菜,碰撞損傷的部分可以去除,但如果已明顯霉變,還是要扔掉為好。

購買時盡量少買過量的半成品蔬菜和水果,以免儲存過久出現霉變。

習慣二:怕浪費常吃剩飯剩菜

為了避免浪費,很多人習慣將剩飯剩菜反覆加熱後食用。

對此,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偉指出,這一做法對胃部健康非常不利,尤其是高鹽、醃製食品和剩菜,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是導致胃癌的重要因素。

長時間暴露在這樣的食物環境下,會嚴重損害胃黏膜,甚至誘發癌症。

健康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超過兩小時,若超過,應立即丟棄。即使放入冰箱,也不宜存放超過三天。重新加熱剩飯剩菜時,不要超過一次,避免細菌再次滋生。盡量根據食量來準備食物,避免剩餘。

習慣三:木筷子長期不更換

很多家庭使用的竹筷或木筷,容易滋生霉菌。

Advertisements

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韓宏偉研究員表示,竹木材質是霉菌生長的溫床,濕氣較重時,霉斑很容易形成。

而霉菌產生的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能導致肝癌等嚴重疾病。

健康建議:
建議每半年更換一次常用的竹筷或木筷,並且在清洗後要將筷子自然晾乾,避免在濕氣較重的環境中存放。

使用筷子時,最好做到專人專用,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習慣四:食用油放太久繼續吃

食用油在存放過程中,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發生氧化反應,產生有害物質,尤其是黃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質。

油脂氧化後不僅會散發出哈喇味,而且在高溫加熱時會釋放更多的有害物質,這些物質是引發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的元兇。

健康建議:
大桶食用油應分裝成小瓶,避免頻繁開蓋,保持油的質量。

油瓶應存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盡量使用不透明的油壺,減少油的氧化。

此外,長期存放的食用油應定期更換。

習慣五:反覆使用回鍋油

很多人在烹飪時會使用剩餘的食用油來煎炸或炒菜,認為這樣可以節約。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營養科余婉婷指出,經過高溫反覆加熱的油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其他油脂氧化產物。

這些物質在體內累積,不僅會增加癌症的風險,還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健康建議:
避免使用回鍋油進行高溫烹飪。

剩餘的油可用來做湯,尤其是蔬菜湯,可以把剩油加入湯中,既不會浪費又不會增加健康風險。

如果剩油過多,建議丟棄或做其他用途,而不是反覆使用。

習慣六:不捨得開抽油煙機

Advertisements

為了節省電費或因懶得操作,許多人在做飯時不願意開啟抽油煙機,導致廚房油煙堆積。

中日友好醫院的陶新曹醫師提醒,廚房油煙不僅對鼻、眼、喉等上呼吸道產生刺激,長期吸入油煙還可能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統疾病,並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健康建議:
烹飪時應保持抽油煙機處於開啟狀態,特別是在炒菜、煎炸食物時,避免大量油煙積聚在室內。

同時,廚房窗戶應適當打開,保持良好的通風。

每次炒菜後,抽油煙機應繼續運行幾分鐘,確保油煙被完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