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氣血的6大行為,你可別再做了!3招幫你把氣血補回來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許多人總是感到疲憊、氣短、頭暈,甚至臉色蒼白、手腳冰涼,而這些問題大多與氣血不足有關。

中醫認為,氣血是人體的根本,氣為陽,血為陰,二者共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氣血充足時,人會精力旺盛、面色紅潤,身體各項機能運行順暢;而一旦氣血不足,就容易出現疲勞、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引發各種慢性疾病。

很多人以為,只有年紀大了才會氣血不足,其實不然,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正在一點一點地消耗你的氣血,而你卻渾然不覺。

更可怕的是,氣血不足的症狀通常是逐漸顯現的,當你發現身體變差時,往往已經讓氣血流失許多,甚至引發健康問題。

那麼,哪些行為最容易傷害氣血?如果已經氣血虧虛,又該如何補回來呢?

今天,我們就給您介紹6個最傷氣血的行為,以及3個有效的補氣血方法,希望大家都能遠離這些壞習慣,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紅潤的氣色!

1. 邊吃飯邊看視頻

現代人吃飯時,習慣性地刷短視頻、看劇、滑手機,覺得這樣更有趣,甚至有人覺得「吃飯不看點東西就吃不下去」。

然而,邊吃飯邊看視頻會讓注意力被分散,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從中醫角度來看,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獲取營養、生成氣血的重要器官。

吃飯時,如果注意力集中在螢幕上,就無法充分咀嚼,影響唾液分泌,進而影響消化。

長期如此,脾胃運化功能下降,食物中的營養難以充分吸收,氣血的運行也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脾胃虛弱、面色萎黃、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吃飯時專注於食物,細嚼慢嚥,讓脾胃能夠充分運化食物中的營養。

同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飲食、適量進食,不過飽不過饑,才能養護好氣血。

2. 睡前泡腳出大汗

泡腳是養生的好習慣,但如果泡腳時水溫過高、時間太長,泡到全身大汗淋漓,反而會損耗氣血。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太多會損傷津液,而氣隨津泄,津血同源,津液過度流失,就會導致氣血兩虛,讓人感到頭暈乏力,甚至加重體虛的情況。

尤其是本身氣血不足的人,泡腳時如果出汗太多,反而會讓身體更加虛弱,出現疲勞、口乾、心悸等不適。

正確的泡腳方式應該是水溫控制在40℃左右,時間約15~20分鐘,以身體微微出汗、感到溫暖為宜。

如果泡腳後全身出汗過多,要適當補充溫水,並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3. 情緒起伏大

經常生氣、焦慮、煩躁、抑鬱等負面情緒,會嚴重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身體不適。

中醫講「怒傷肝」,肝主疏泄,調節氣機,主管全身氣血運行。

長期情緒不穩定,容易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運行不暢,從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進而影響氣血的生成和調達。

例如,經常生氣的人容易感到胸悶、頭暈、脾氣暴躁,甚至影響睡眠,導致失眠多夢、早醒、精神不振等問題。

長期情緒起伏大,還容易導致「氣滯血瘀」,引發月經不調、偏頭痛、臉色暗沉等問題。

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態,學會調節情緒,對氣血的養護至關重要。

可以透過聽音樂、散步、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鬆心情,讓氣血運行順暢。

4. 吃生冷食物

許多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冷飲、冰品,覺得清涼解暑,但長期食用生冷食物,會直接損傷脾胃,影響氣血運行。

中醫認為「脾胃喜溫惡寒」,過多的生冷食物會讓脾胃的陽氣受損,導致運化功能下降,進而影響營養的吸收和氣血的流通。

脾胃虛寒的人,往往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手腳冰涼、面色發白等表現,女性還可能出現月經推遲或痛經的問題。

想要養好氣血,一定要減少生冷食物的攝取,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應多吃溫熱食物,例如紅棗、薑茶、羊肉湯等,以溫暖脾胃,增強氣血生化能力。

Advertisements

5. 久坐不動

現代人長時間伏案工作,或者習慣窩在沙發上滑手機、看電視,久而久之,身體長期處於靜止狀態,氣血運行變得遲滯,導致四肢無力、腰酸背痛,甚至影響內臟功能。

從中醫角度來看,氣血需要流動才能滋養全身,而「久坐傷肉」,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容易導致血液循環變差。

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出現肥胖、水腫、靜脈曲張等問題。

長期缺乏運動還會影響心肺功能,使人更容易疲倦、精神不振,甚至加速衰老。

因此,養護氣血的關鍵之一,就是適量活動身體。

建議每坐一小時就起身活動五到十分鐘,伸展筋骨、活動四肢,或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如散步、瑜伽、八段錦等溫和運動,以促進氣血循環,讓身體保持活力。

6. 過度勞累

許多人為了工作或家庭,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經常熬夜加班,或者過度勞心勞力。

這種狀況不僅會透支體力,還會消耗大量的氣血,讓身體進入「入不敷出」的狀態。

中醫講「勞則氣耗」,過度操勞會導致氣血虛損,讓人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問題。

長期勞累不休,還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加速身體老化,讓人提早步入亞健康狀態。

要改善這種情況,最重要的就是學會適當休息,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元氣。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過度操勞,學會勞逸結合,讓氣血維持在良好的運行狀態,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3招補氣血,讓你氣色紅潤!

如果你已經發現自己有氣血不足的問題,別擔心,透過一些簡單的調理方法,還是可以慢慢補回來的。

以下3個方法能有效幫助你恢復氣血,讓氣色紅潤起來!

1. 調整作息,早睡早起

氣血的運行與作息息息相關,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肝膽排毒和氣血修復的關鍵時段,這段時間應該進入深度睡眠,讓氣血得以養護。

如果經常熬夜,身體無法充分修復,氣血就會越來越虛。

建議養成規律作息,每天11點前入睡,早睡早起,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元氣。

2. 飲食調理,補益氣血

透過飲食補充氣血,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可以多吃補氣血的食物,如紅棗、枸杞、當歸、桂圓、黑芝麻、山藥等,搭配適量的優質蛋白,如瘦肉、雞蛋、魚類,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

同時,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減少對脾胃的負擔,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養分,促進氣血生成。

3. 適量運動,促進氣血循環

運動能夠活絡氣血,使血液循環順暢,讓身體更有活力。

可以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如快走、瑜伽、氣功、太極等,不僅能強健體質,還能幫助氣血運行,使面色更加紅潤。

運動時不宜過度劇烈,以微微出汗、身體溫暖為佳,長期堅持才能見效。

氣血充足,身體更健康!

Advertisements

氣血充足,身體才會有活力,皮膚才會紅潤光澤,精神狀態也會更好。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讓氣血流失得比想像中還要快。

熬夜、久坐不動、情緒起伏大、過度勞累……這些看似平常的習慣,正在一點一滴地消耗你的氣血,讓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感到疲憊、手腳冰涼、頭暈無力,那麼就該注意調理氣血了。

從現在開始,調整作息,改善飲食,適量運動,遠離那些傷害氣血的習慣,讓身體恢復元氣,氣色變得紅潤有光澤。

健康不是一天養成的,但只要每天多愛自己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讓氣血充盈,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麗的容顏。

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讓自己變得更有活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