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其人

Advertisements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道明君,他所開創的大唐盛世,被後世譽為'貞觀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原本是沒有機會稱為大唐王朝第二個皇帝的,當時作為大唐儲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並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當時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留給後人的印象,就是唐高祖李淵,對李世民極為倚重,早就有廢立之心,而太子李建成害怕自己被廢,就著手準備謀害李世民,結果還沒開始實施,就被李世民先發製人殺死於玄武門之內。表面看來,玄武門事件合情合理,而且大部分史書中,都有故意抬高李世民和貶低李建成之意,事實果真如此嗎?不一定,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史書的背後,去解讀真正的玄武門之變。令人無法相信的新舊《唐書》

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叚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詛之。 '

《新唐書·太宗本紀》載:'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髙祖大驚小怪,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東宮。 '

我們現在對玄武門之變的認知,很多時候都是來自這兩份史料,而《說唐》、《隋唐演義》、《興唐傳》等評書演義,而關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些狗血故事,幾乎也是來自這份史料,而這兩份史料不可信,為什麼?因為史料被李世民竄改了。

關於唐朝創作過程的史書,還有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從西元617年5月李淵太原起兵到隔年5月長安稱帝的史實。作者溫大雅在李淵起兵時被'引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他可是親自輔佐李淵,參與了起兵的所有一系列活動。而這本書是從'義寧、武德間'開始撰寫,完成於'玄武門之變'之前,溫大雅撰寫此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記錄開唐時期金戈鐵馬的歲月,是帶有回憶性質的,所以不可能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因此《起居注》的史料價值,比起新舊《唐書》還是比較高的。

為什麼言之鑿鑿說李世民竄改史書了?因為同樣是《新唐書》中記載。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來說,也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所以在李淵葬禮舉行的前十天,他就通知史官,要親自查閱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實錄》,但是這一要求,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謝絕,其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保證史實記錄的可靠性,不被史實記錄的可靠性,不被當權者左右。李世民沒能看到《實錄》,心中並不甘心,所以就連續向房玄齡等人提出要求閱看《實錄》。

當時主管修史的房玄齡與許敬宗,當然知道皇帝為什麼要看國史,他所最關心的是什麼,於是就把國史刪略成為《高祖實錄》、《太宗實錄》獻上。由此可見實錄被竄改是無疑的。

但即使是篡改後的國史,仍然不能使李世民滿意,他認為史官將'玄武門之變'寫的過於隱諱,說:當年周公殺了管叔、蔡叔而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為魯國帶來太平。我這樣做是為了安定社稷、造福萬民。史官執筆何必特別隱諱?應該要修改,刪除不實之處,直截了當的把事實記下來。 '

看上去李世民這番話說的義正辭嚴,道德滿滿。其實仔細聽這番話,還有一層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李世民說的這些話,就是給'玄武門之變'定了性。李世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玄武門之變,就是像周公那樣的平叛,不能有第二個原因。房玄齡等人,也只能體察聖心,將兩朝《實錄》的有關文字修改到李世民滿意為止。

Advertisements

許多學者都認為新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做了三大方面的修改:一是誇大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及統一中的功績,貶低李淵及李建成的作用,以此說明唐朝是實際是李世民締造的。二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功高被忌,受到迫害,被迫起而自衛。三是李建成是庸碌之輩,理應被李世民取代,也符合李淵的本意。

透過這三方面的修改,李世民取得皇位繼承權是合理合法了。這就是新舊《唐書》之所以被竄改的原因。

李建成,那個曾經的儲君,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究竟有沒有正史裡寫的那麼不堪呢?

李建成其人

史書對於李建成的記載多是貶低之詞,《新唐書》等史書把他說成是一個毫無建樹,貪戀酒色,庸庸碌碌之輩,而'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這一評價是不客觀的,我們剛才提到的那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就記載了李建成的一件事。

武德四年,由於唐王朝安撫不當,原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起兵反唐。李世民奉命圍剿,進展很不順利,他將抓住的叛亂分子處死,並擄沒其妻子和兒女,結果付出重大的代價,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戰死,苦戰數月才擊敗了對方。這樣以暴制暴的平定,結果可想而知,沒多久,劉黑闥就東山再起,很快就收復了故地。

李淵於是就派李建成,再次前去鎮壓。李建成則採取了更為成熟的戰略,他一方面在軍事上爭取主動屢敗叛軍,另一方面利用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安定的心理,展開強有力的政治攻勢,對叛軍採取懷柔政策,即將俘虜釋放回家,讓他們回去宣傳唐軍的優待的政策,使百姓欣悅',從而達到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

李建成的這項策略很快就奏效,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一月奉命進討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平定山東,前後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看出,李建在政治軍事才能上,比起李世民,則顯得更成熟老練。

而且李建成雖然為人不是很厚道,但是也不像史書中說的那麼無恥。當時的形勢對李建成是非常有利的:其一他得到了手掌兵權的四世王李元吉對他支持,而且獨掌東宮武裝長林兵;其二,李淵對他的地位是肯定的,而且他的一些作為也受到了後宮妃嬪的普遍話,李淵的兩個愛妃就跟隨他的外嬸嬸就跟隨他的好神;四,他籠絡了一些治國安邦之才,文有王珪、魏徵等謀士輔佐,武有薛萬徹、馮立等猛將出力。加之他是嫡長子,皇位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李建成的地位是相對穩固的,至少沒有一些史書中提到的被廢的可能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建成並非像一些史書上所說的一無是處。其實,在唐朝草創階段他一直是和李世民並駕齊驅,雖不如李世民,可也戰功顯赫。他之所以不如李世民,很大一部分原因,出於李淵的態度上。是李淵的態度傾向李世民?不是,而是李淵對兒子們的使用上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