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稱帝後,封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一個主政,一個主軍,李淵也許沒有認識到,看似偏向於李建成的冊封卻做大了李世民,以至功高震主,使奪權鬥爭更加複雜化。
李淵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想著李建成今後要稱為皇帝,應該統攬全局,所以讓他主管政務,而李世民則是李建成的助手,所以就讓他負責軍事。李淵的這種態度,不能說錯,如果要說錯的話,那就只能怪那個亂世了!亂世之中,武力是高於一切的,有了足夠的武力,很容易讓人心生覬覦之心。
李淵後來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得態度就明顯得偏向了李建成一邊,有幾件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武德五年,李淵派李建成帶兵討伐劉黑闥,封其為'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諸州並受建成處分,得以便宜從事',給李建成很大的權利,取消李世民統管陝東道行台的權利。接著又驅逐隸屬於秦王府的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調離程知節等武將。
武德七年,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奪權鬥爭逐漸白熱化與公開化。李建成怕夜長夢多,準備趁李淵行幸宜君仁智宮之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有人告密李淵,李淵盛怒之下,私許立世民為太子,命其前往鎮壓。李建成見陰謀洩漏不得以前往仁智宮謝罪,並派李元吉買通後宮四妃和外朝封倫表裡配合,內外遊說。結果事情不了了之,只把東宮王珪、韋挺、杜淹等人當作替罪羔羊流放,以減輕太子的罪責。
武德九年,李淵還準備貶責李世民,由於陳叔達等人諫阻,沒有實行。武德九年,李淵接受李建成的建議,派李元吉為帥,取代李世民,徵調秦王府驍將秦叔寶等武將,又挑選秦王府精兵驍勇,供其調遣。李淵還和自己的近臣裴寂等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這個兒子(指李世民)執掌兵權久了,在外專制,被那些讀書人(指房、杜等文臣)教的不像是我以前的兒子了。 '這些事情說明李淵一直在打擊和削弱秦王勢力,目的是維護太子的地位。
當然李淵是聰明的,隨著事態的發展,他的態度也在改變。玄武門之變後,他順理成章的成全了李世民,做了淡出權力中心的太上皇。
事實證明李淵是明智的,李世民即位之後對李淵非常好。史載:貞觀八年3月,李淵宴請西突厥使者,李世民流著淚對李淵說:'百姓安定,四夷都來歸順,都是因為我能遵奉您的旨意,哪有我的功勞! '於是李世民與文德皇后輪流給李淵進禦膳,並獻上禦衣物,一家人甚是融洽。如果沒有李淵的態度轉變,想必晚年的人生不會如此的快樂。玄武門之變,一場陰謀的盛宴
如果按照正統史書的說法,李世民之所以會發動玄武門之變,都是因為迫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迫害,他是無奈之下自衛之舉。其實想搞清這個非常簡單,只要了解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人就是常何。
常何在歷史上名氣不響,唯一的一點名氣,還是來自於玄武門之變。因為他在這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太大了,毫不誇張的說,他在這次爭鬥中,作用比尉遲敬德都要重要。為什麼?原因就是他是守衛玄武門的將領。
常何負責把守的玄武門,確切得說應該是常何某一天所把守的,因為此門的衛士,採取的輪班制,常何只負責其中一班而已。即使只負責其中的一班,那也應該是李淵所信任的人,否則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他。玄武門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
玄武門其實就是宮城北門。唐初的宮城包括太極宮、東宮和掖庭宮,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樞,其南邊是皇城,東西兩側有東宮和掖庭宮,都比較安全,惟獨北邊與曠野相同,且地勢較低。因此太極宮北邊的玄武門就顯得極為重要。若玄武門失守,太極宮便處於危險的境地。
玄武門的得失事關宮城和皇帝的安危,所以駐有重兵把守,如果沒有內應,在這裡發動政變是不可能的。同時這裡也是出入禁中的咽喉要道,平常只有李家兄弟和大內宮妃、宦官從此出入。
常何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收買?不會是因為利益,像金錢這種東西,估計還不被常何所放到眼裡,那麼是為了什麼?不為了錢,那就自然是為了權了。常何也是看到了李世民能夠成事,所以就把寶壓倒了李世民的天平上,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豪賭呢?史書記載,常何在武德七年,就被李世民收為心腹,而這一點,李淵個李建成都被蒙在鼓裡。
Advertisements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李淵不知事態真相,決定次日召建成和元吉問個明白。六月四日,玄武門常何當值,天不亮,李世民就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世貴等伏於玄武門內。
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早就被李淵召喚。二人走進玄武門,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忽然感覺狀況不對,立即調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
李世民從後面呼喚二人,這時二人明白不妙。李元吉張弓向李世民連射三箭,可是由於事出突然,元吉難免驚恐,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所發之箭沒有傷到李世民分毫。說時遲,那時快,擒賊先擒王,李世民趁二人驚魂未定,張弓直射建成,前面提到,李世民臂力驚人,只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
這時,尉遲敬德率七十餘騎趕來,又將元吉射落馬下,但傷勢不重。李世民催馬追趕元吉,不想被樹枝掛落,李元吉撲上來奪下李世民的弓箭,用雙手扼住他的喉嚨,以李元吉之力,須臾之間就可掐斷他的喉嚨。千鈞一發之際,尉遲敬德騎馬大呼而上,李元吉這才丟開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遲敬德張弓將其射殺。
玄武門的情況很快就傳到東宮,東宮和齊王府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將領聞知玄武門有變,立刻帶領人馬趕來。李世民命大將張公瑾閉門拒戰,但秦王心腹玄武門將佐敬君弘、呂世衡大呼死戰,被馮立所殺,情勢十分危急。
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以示宮、府兵,眾人四散奔逃。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大獲全勝。而這個時候,李淵還在宮內的海池上泛舟遊玩,李世民命尉遲敬德前往後宮'宿衛',實際上就是讓李淵知道事變結果,威逼其承認既定事實。
尉遲敬德披甲持矛直至海池,口氣強硬的向李淵奏報:'秦王因太子、齊王作亂,已舉兵將其誅殺,恐驚動陛下,特地讓臣來宿衛。 '
李淵聽後大驚,問計於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裴寂沒敢表態,蕭瑀、陳叔達進言說:'建成、元吉本來心懷異心,嫉妒秦王功高望重,現在姦謀露,秦王已經將他們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能立秦王為太子,委之國務,豈不省心! '
李淵畢竟是老謀深算,答應的很爽快,說:『好的很,這正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立刻親筆寫了敕書,命令諸軍聽從秦王號令。
大局已定,李世民趕來與李淵見面,父子倆抱頭痛哭。李淵隨即頒發詔書,立秦王世民為太子,建成、元吉十個兒子均以謀反罪處死。
兩個月後,李淵宣布退位,成為安享晚年的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改元貞觀,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順便說一句,那個常何,從李世民登基之後,就再也沒有值守過玄武門,畢竟讓這種人守衛重要的關隘,無論是誰也不會放心的。
朝廷重臣幾乎都支持的李建成,為何還慘敗給二弟李世民?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秦王李世民與其僚屬經過周密策劃,伏兵於玄武門內,一舉誅殺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場「蹀血禁門,骨肉相殘」的宮廷事變,為李世民最終取得皇位繼承權、登上皇帝寶座鋪平了道路,史稱「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