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重提「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巨大震動。美國國內不少消費者聞訊後立刻湧入商場、電子門市,搶購各類電子產品,包括電動車、手機、平板電視等,唯恐價格迅速上漲。有蘋果零售員工坦言:「幾乎每個顧客進門的第一句話都是問:這台iPhone會不會馬上漲價?」
事實上,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政策一出,以蘋果、特斯拉、英偉達為代表的美國科技公司股價便接連下挫,僅兩日內,美股「科技七巨頭」市值便蒸發逾1.8兆美元。蘋果股價在短短三天內重挫近20%,市值縮水超過6400億美元。
面對高關稅壓力,蘋果動作頻頻。據外媒報導,在3月底短短3天時間內,蘋果就從印度出動5架貨運包機,緊急運送iPhone和其他產品至美國市場,並同步從中國批量出貨,意圖為漲價前爭取時間,維持產品價格的穩定。這類規模的操作,在非銷售旺季實屬罕見。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系列行動反映出蘋果對政策變化的憂慮,也顯示出供應鏈重構的迫切性與艱難性。
目前,蘋果在全球銷售的iPhone中,大約九成以上產自中國。儘管蘋果近年來積極推動「去中國化」的供應鏈轉移,分散至印度、越南等地,但這些國家的產能仍難以完全承接中國的製造規模與效率。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印度生產的iPhone僅佔蘋果總體供應的15%左右,即便未來提升到25%,仍無法替代中國在蘋果全球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對中國而言,這一輪「對等關稅」來得既突然又壓力巨大。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中心,中國長期以來為蘋果、特斯拉等國際品牌提供高品質、規模化的生產支持。但如今,美國方面不再區分企業國別或合作歷史,而是以貿易平衡為由,全面施壓,這使得中國企業和地區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傳,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曾親自與川普聯絡,表達撤銷關稅的訴求,但未能奏效。其公司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銷量已出現明顯下滑,股價自年初以來下跌超過四成。面對這樣的形勢,美國本土的企業也並不好過。
Advertisements
代表1200多家消費電子企業的美國消費者科技協會(CTA)批評稱,對等關稅實際上等於變相大幅加稅,不但企業經營困難,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也將大幅提升。CTA執行長直言:「這將讓辛勤工作的美國人失業,並引發經濟衰退。」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指出,僅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徵稅一項,就可能讓蘋果每年增加高達85億美元的運營成本。即使蘋果選擇將部分成本自行消化,也可能使其年度利潤減少7%左右。而若將成本全數轉嫁至消費者,iPhone價格漲幅將高達20%以上。這也難怪不少消費者紛紛提前出手搶購。
與此同時,蘋果仍嘗試將部分供應鏈轉移至印度與越南,但現實比想像中更為複雜。一方面,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熟練勞動力仍未成熟;另一方面,即便轉移成功,當前的「對等關稅」範圍也波及印度、越南等國,形同「無處可逃」。
蘋果執行長庫克過去曾坦言,美國本土在先進製造技術與模具工藝領域,難以與中國相提並論。「你在美國要辦一場模具工程師會議,不一定坐得滿一個房間;但在中國,這樣的工程師可以坐滿好幾個足球場。」
如今,這場關稅政策讓蘋果與中國供應鏈同時進退維谷。對中國製造業來說,面對這種「非經濟性」的政策工具,不僅僅是業務層面的壓力,更是一場長期博弈中的被動應對。從宏觀角度看,無論蘋果、特斯拉還是全球製造業鏈條,短期內都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整體產能與效率。
因此,這場風波不僅考驗中國的供應鏈韌性,也讓全球看到了一個現實:製造業的全球化不是哪一方說斷就能斷的。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仍然是「誰也繞不開」的重要節點。而這份「無奈中的堅持」,或許正是中國製造當下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