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低收入補助已刻不容緩

Advertisements

1、關稅升級只是開始,和平協商是奢望

這一輪關稅升級,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更像是2018年的2.0版本,只是力度加大、語氣更冷。輿論出現分化——對於不在出口鏈條上的人來說,感受並不強烈,甚至還能調侃一句「你再加啊,加再多也沒用,氣死你自己」。但對於一線外貿工廠來說,誰都清楚過去幾年只是「繞道」,本質上沒有改變什麼。這次來得更狠,業績、就業,恐怕都將被直接擊中。

還有人寄希望於「談判」、「協商」,但這種希望與其說是策略,不如說是自我安慰。以如今的經濟條件來看,根本沒有多餘的蛋糕可以被拿去分。這幾年我們不是靠內需拉動GDP,而是靠淨出口,這不就是赤裸裸的證據嗎?明明是通縮環境,卻還是靠外貿支撐增長——換句話說,國內需求已經撐不起來了,連自家人都餵不飽,還想談什麼和平?

你就想像一下,在黑胡同裡被攔下來,兇手說你要給他兩萬塊,你一摸口袋只有兩塊。他可能也是欠了一屁股賭債,但你就是拿不出來。這不是一場博弈,這是綁架。星爺會怎麼說?「大哥你搶錯人啦,我自己也一屁股債啊。要不……我們一起?」

2、老實人不會說話,補貼不該只看「有沒有用」

《讓子彈飛》裡小六子喊自己吃了幾碗粉,結果上了不該上的線。老實人講道理,往往吃虧。

現在還有人說:「錢給中產合理,給低收入沒用。」但問題是,這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該不該」的問題。城市發展過程中,那些基建、那些廉價勞力、那些血汗工廠,哪一樣不是踩在中低收入群體身上起來的?說白了,這本來就是他們應得的。

更別說,中與低根本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共生體。中產如果沒有基層的勞動支撐,生活能維持嗎?所以今天的傾斜,不是誰搶誰的蛋糕,而是蛋糕本來就是一起做的,只是一直沒機會分。

如果還在扯「公平效率」,那真正的利益阻力,其實不是中,也不是低,而是「上」。但這個「上」願不願意識大體,才是真正的關鍵。

Advertisements

3、上次教訓還沒吸取,這次更像是內部轉嫁

過去幾年,外部衝擊一來,消費者信心直接崩盤。即便後面有些修復,但始終拉不起來,很多學者指出問題出在「對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太慢、太弱」。我看,這不只是慢,而是某些政策乾脆還產生了反效果。

比如現在還有人在炒房價,靠著「大通脹」預期騙人接盤:「快來買啊,要放水啦!你們再不買就永遠買不起啦!」但現實是,這種通脹是脈衝性的——一下爆了,然後更深的通縮接著來,接著一部分人才會頓悟:原來這一切只是財富轉移的遊戲。

你說要創造財富效應,其實最該發力的,是社保與財政支持。美國這部分在美股,一跌整個養老金都在叫苦連天,華爾街大佬出來按著聯準會的脖子:「你再不出手,我們的退休金就沒了!」那中國在哪裡?在社保。

有人會說,政府債務率那麼高,再加福利會不會壓垮財政?但你看對象是誰?對的是居民儲蓄率啊!你把錢給到中低收入,讓他們敢花、能花、願花,這本來就會反哺財政,從需求端解決債務問題,這才叫正循環。

那些還在鼓吹基建的,你問他:「你修那麼多橋,能帶動幾個崗位?中間利潤又被誰抽走?」他們答不出來,還一副理直氣壯樣。說到底,還是那句話:老實人,不會說話。

4、你以為你不在局中,其實你也被困在這個箱子裡

我最近老在講「置身其中」這個概念,就是因為看得越多越覺得:你以為你無關,其實你早就在局中。今天你在城裡過得還不錯,消費穩、房子漲、外賣方便。但你想過沒有,另一個城市的工人下崗、農民工沒活,會怎麼影響你?整個社會像一個封閉的箱子,你只是還沒被擠到邊上去。

如果今天整個箱子的資源都給了你,你會很爽嗎?也許吧。但你應該會想起黃四郎的下場。獨吞不是幸福,而是開始被眾人推倒的倒計時。

這也是我對川普近來種種操作的最大感受:缺乏共情能力。他不是不知道後果,只是不在乎。但看看我們自己的輿論,有多少人其實也一樣?天天意淫報復、幻想翻盤、喊口號不談現實……如果不是出生地不同,本質上何嘗不是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