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影響最大的人群

Advertisements

當今全球經濟局勢風雲變幻,貿易摩擦頻繁,普通人應當如何應對?前幾日,我與一位從事外貿的老朋友在廣州見面,剛好他從深圳來,便約了一頓飯。聊起最近爆發的關稅戰,我問他後續有何打算。他倒是顯得比我想像中輕鬆,說眼下先做著看,如果實在不行了,就暫時把業務關了,休息一陣子,不再盲目擴張。他的這種態度,其實正反映出一種理性應對不確定性的策略:在風險增高時及時調整,避免進一步損失。

過去幾年,外貿確實帶來了大量財富,也推動了中國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許多人因出口訂單而迅速致富,進而購房、擴產、消費、借貸,推動了內需和金融市場的火熱。但當外部市場,特別是美國這樣的消費大國對中方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這條財富鏈條便容易斷裂,進而產生連鎖反應。

我問朋友,這樣的局勢長期發展下去,最受影響的會是哪一類人?他說,不是像外界認為的只是「做外貿的人」會受衝擊,而是那些「高負債群體」。這說法讓我印象深刻。無論這筆債務來自於做生意、建廠、還是買房,只要債務規模過大、現金流開始緊張,那麼這群人便處在風險的最前線。因為一旦市場不景氣,收入不穩,而債務又是剛性的,就會出現資金斷裂的危機。

換句話說,關稅戰的核心打擊,並不僅限於貿易本身,而是打擊了信心與預期。在過去外貿繁榮的日子裡,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有錢就敢借錢、投資、擴張,形成了一種「正向循環」。而現在的關稅戰,使得這種循環變成了「負向螺旋」,不僅外需減弱,還會影響到內需、就業與債務還款能力。

我的朋友也曾深陷於債務壓力之中。尤其是疫情那幾年,訂單急劇下滑,現金流中斷,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那段時間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日子。也正因如此,這兩年他有意識地削減債務,盡量保持現金充裕,避免過度擴張。如今關稅戰突然爆發,他反而能夠從容面對,這並非偶然,而是早期風控意識到位的結果。

這一點,對我們普通人也有很大的啟示。時代變遷之快,遠超個人努力的速度。在對的時間積極進取,固然可能成功;但在錯的時間仍盲目擴張,只會加劇損失。在全球化退潮、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任何高風險決策都應建立在對形勢清晰認知的基礎上。

Advertisements

另一位朋友從事的是土木工程行業,這行本來就辛苦,經常出差、加班。這幾年項目減少、競爭加劇,他也開始做些兼職,比如開網約車、代駕等。雖然這些工作短期內能補貼收入,但他內心的不安與焦慮並未減輕,常常感到迷茫——「辛辛苦苦讀書多年,為什麼換來這樣的處境?」

這其實是很多中年人在面對行業轉型與社會變遷時的共同困境:技能和經驗不再匹配市場需求,舊的職業方向難以為繼,而新的方向又缺乏明確判斷與機會。為了幫助他,我推薦他接觸一些職涯規劃方面的專業分析,透過科學方法理清個人能力結構與市場機會。

經過理性分析後,發現他具有開朗外向、善於表達的個性特質,過往又有豐富的戶外經歷與旅遊經驗,因此我建議他考慮從事戶外導覽與內容創作。起初他缺乏信心,但隨著嘗試拍攝短視頻與參與小型旅遊團的組織,他逐漸找到了方向。如今不但工作穩定,還建立了個人品牌,甚至開始獨立帶團接案,完成了從打工人到創業者的轉型。

這件事讓我再次體會到:「改變」雖然困難,但其實也源於對時勢的理解與個人優勢的深刻掌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真正難得的不是一味堅持,而是具備靈活調整的能力。很多人困於困境,是因為不了解自己,不願調整方向;而一旦看清時代的變遷,順勢而為,便容易打開新局。

我們總以為努力就會有收穫,實際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行業的風口、政策的變化、消費的結構,這些宏觀層面的變動,是個人無法左右的,但我們可以根據大勢來調整策略,控制風險。對於普通人而言,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生存智慧。

當你身處迷霧中時,不妨尋求他人幫助,不是讓人替你做決定,而是借助外部視角協助你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與環境。在資訊過載的時代,盲目相信一面之詞很危險,但多方聆聽、比較分析後做出的判斷,則能提升決策質量。畢竟,生活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但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後果。

總而言之,當我們身處關稅戰等重大國際經濟變局時,普通人最應該做的,不是恐慌與抱怨,而是冷靜觀察形勢、審視自身風險、謹慎調整節奏,該休息時休息,該轉型時轉型,避免盲目行動,把損失降到最低。人生從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一場與時代互動的長跑。懂得順勢而為,才能跑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