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養老時代要來了嗎?

Advertisements

前陣子,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公布了一項由中國主導制定的長照機器人國際標準,這項標準為各類長照機器人的設計、生產、測試與認證流程提供了統一參考。這是否代表,長照機器人時代真的要來了?它們是否真的值得信賴?《新華視點》的記者針對此議題進行了實地採訪與調查。

長照機器人悄悄登場。以成都的太保家園社區為例,清晨七點,名為「洋洋」的機器人自動喚醒,開始在屋內靜音行走尋找長者。它來到李奶奶的床邊:「奶奶,早安啊。」「早啊,洋洋。」緊接著,「洋洋」開始播報當天的天氣資訊,並提醒李奶奶上午十點有插花活動。

像「洋洋」這樣的陪伴型機器人,正逐步走進現實生活。今年農曆春節期間,一段關於外骨骼機器人協助長者登泰山的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這讓我們看到更多長輩實際的活動需求。」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負責人余運波表示。

從市場上的類型來看,目前的長照機器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協助行動的復健型機器人,例如下肢助行器、步態訓練裝置等;二是提供日常照護的護理型機器人,如電動床、健康監測設備與緊急求救系統;三則是以陪伴為主的情感型機器人,具備語音互動、娛樂陪伴、居家管理等功能。

雖然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部分使用者已經開始感受到這些產品帶來的便利。例如瀋陽一位七旬長者張先生,曾因腦梗影響行動,透過新松公司開發的下肢外骨骼訓練器,他逐步從基本的抬腿、彎膝,進展到可獨立上下樓梯與扶牆蹲起。

「機構內的照護場域標準化程度高,非常適合導入機器人技術。」中科服務型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許禎發表示,「但這只是起點,唯有進入家庭市場,長照機器人才可能真正迎來爆發。」

但長照機器人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實際採訪中發現,雖然前景看好,仍面臨不少挑戰,包括技術尚不成熟、價格偏高、服務配套不足等問題。

例如在深圳某間長照機構內,長輩們雖可與機器人下象棋、享受艾灸服務,但要開機、設定仍需護理員協助,操作門檻並不低。有些人形機器人的語音辨識效果不佳、反應較慢,且對複雜環境的適應力仍有限。

「從技術層面看,目前機器人的肢體動作與控制能力已具雛形,但在邏輯判斷、語言理解等『大腦』部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陳洋指出。

Advertisements

此外,價格也是一大門檻。根據電商平台資料,一款具備語音互動與健康諮詢功能的智慧型長照機器人價格高達14萬元人民幣,助行機器人也多在1至3萬元不等。高階復健型機器人單價往往超過10萬元,助浴機器人則介於3萬至5萬元間。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AI+長照」成為熱門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包括具身智慧等未來產業。對於長照機器人的發展,業界普遍抱持樂觀態度。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預計三年內,陪伴型長照機器人將能進入家庭;至於可為失能或半失能長者提供完整護理服務的機器人,可能還需五年左右的技術與成本突破。

「未來,機器人會像智慧型手機一樣進入千家萬戶,但可能會先經歷功能有限、價格昂貴的『大哥大時代』,再逐步演進。」騰訊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張正友表示。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60歲以上人口超過3億,占總人口22%;65歲以上也突破2億,占比逾15%。這樣的人口結構,也推動長照科技的需求快速攀升。

以某些照護機構為例,近八成失能長者有助行需求,約兩成需要協助沐浴。為此,中共中央與國務院於2024年初發布《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推動長照科技與資訊化。

多位業者認為,未來幾年內,針對助浴、助餐、助行等具體應用場景的機器人將受到高度關注。「目前正值願景爆發期,對產業來說是良機。」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說。

為讓這些產品更貼近大眾,專家建議可推動開發價格在新台幣兩萬元以下的普及型產品,或是建立租賃制度,降低家庭使用的門檻。此外,也應將機器人納入整合照護體系,與護理師、社工員搭配運作,讓機器人負責例行照護,專業人力則聚焦情感支持與人際互動。

但除了產品與技術外,相關法規與標準仍有待補齊。目前,長照機器人的服務品質評估、技術標準及相關法律規範仍不夠完善。專家建議,應加快立法與標準建置,並透過教育與培訓,幫助長者克服對科技的恐懼,真正體會數位生活帶來的便利。

不過,也有學者提醒,科技再進步,也不能取代親情。「子女的陪伴仍然無可取代。過度依賴機器人,可能導致長者產生疏離感,甚至影響心理健康。未來的長照發展,應當結合科技與人文,才能讓長者既享有便利,又感受到溫暖。」鞍山師範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副院長魏紅敏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