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口味飲食文化盛行的當代華人世界,麻辣火鍋、麻辣燙、麻辣香鍋等菜式深受喜愛。然而,圍繞這類食物的健康爭議亦層出不窮,尤其對辣椒的質疑聲從未間斷:刺激胃腸、影響皮膚、甚至對「出口」部位造成燒灼感等說法,幾乎成為老生常談。
然而,在這些關注焦點之外,還有一種「配角香料」正在被重新審視——那就是花椒。
作為川菜風味的靈魂,花椒以其獨特的「麻感」為菜餚增添層次。然而,近期多位網友分享了因食用花椒而引發呼吸困難、短暫窒息等經歷,令人不禁思考:這種我們食用數千年的傳統香料,是否也潛藏風險?
一口麻進喉嚨,差點送命?
筆者身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對「麻」有著異常的依戀。某次在家自製麵條,加入母親以菜籽油與花椒粉熬製的花椒醬,香氣撲鼻,麻味濃烈。結果大口吸入後,喉嚨突感麻痺、無法呼吸,身體僵住、臉紅脖子粗,只能端碗站立,不敢吞嚥也無法呼吸。那幾秒的驚慌至今難忘,腦中甚至浮現:「是否成為第一位因花椒誤入氣管致死的病例」的荒謬想法。
類似經驗並非個案。許多網友表示,因花椒或花椒油進入口腔後快速滑入喉嚨或氣管,隨即出現類似「封喉」症狀——呼吸短促、喉嚨發麻、無法吞嚥,有者甚至緊急送醫。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案例多並非花椒整粒卡住,而是其麻味成分導致呼吸道暫時失能。
「麻」不是辣,是感覺神經的震動
從科學角度看,「辣」實為痛覺,而「麻」則是觸覺混合體。花椒之所以能帶來特殊的麻刺感,關鍵在於其中所含的「花椒麻素」(hydroxy-alpha-sanshool)。研究顯示,該物質會刺激神經末梢,產生類似50Hz頻率的振動感,令口腔產生酥麻感。
當這類物質不慎誤入喉嚨或氣管,即可能激活呼吸道神經,產生麻木、痙攣反應,導致「石化感」與短暫窒息。
儘管這些症狀通常在十數秒內緩解,醫學文獻中也未記錄與花椒封喉有關的死亡案例,然而此種體驗的驚恐程度卻往往令人難以忘懷。
花椒中毒:極端但並非虛構
若不是誤入氣管,而是「暴食」花椒,又會有什麼後果?雖然花椒作為日常香料用量稀少,但醫學上確實有花椒中毒的報導。
Advertisements
2010年天津一名男子一次性飲下用一公斤花椒煮的水,隨即出現頭暈、嘔吐、呼吸急促等症狀,被緊急送醫,經洗胃與補液治療後康復出院。這是一例極端個案,但足以說明大量攝取花椒成分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反應。
另一案例發生於2014年四川某農戶,十頭豬因誤食大量含花椒剩菜出現流涎、抽搐、排尿失禁等症狀。獸醫經檢查發現飼料中花椒味濃烈,判定為花椒麻素中毒,經對症治療後豬群痊癒。
這些案例雖特殊,但亦顯示花椒在高劑量下對神經與消化系統具備明確的生理影響。
胡椒與辣椒:同樣有風險?
若將目光轉向廚房中其他「椒類」,是否也存在類似風險?胡椒雖不如花椒麻口,但其刺激性與致敏性同樣值得留意。部分人因「花粉-食物過敏綜合症」,對胡椒產生過敏反應,進食後嘴唇腫脹、喉嚨刺痛、甚至呼吸困難。
至於辣椒,儘管不少人擔心其會損害腸胃,但科學研究顯示適量食用辣椒與胃潰瘍等問題並無直接因果關係,甚至能刺激內啡肽釋放、提升幸福感。辣椒致死的案例大多涉及吸入性暴露(如催淚瓦斯)或極端攝入導致嘔吐性休克,與日常食用無涉。
小結:愛吃花椒,請留意方式與節制
花椒作為中餐文化中極具特色的調味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安全的。適度使用不僅增進食慾,還可能具有抗氧化、抗菌等益處。但若進食方式不當(如大口吞嚥、麻素濃度過高),確實存在短暫呼吸道不適的風險。
因此,建議在享受麻辣美食時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整粒吞嚥:咀嚼破碎後的花椒易釋放麻素,建議適量少食;
2.不要空腹大量食用麻辣食物:對胃腸刺激較大;
3. 注意呼吸道敏感人群:若曾有窒息經歷,應減少接觸;
4. 花椒油使用需留意濃度:特別是自製花椒油,麻素含量難以控制,需酌量使用。
麻與辣,是風味,也是刺激。它們能賦予飲食獨特靈魂,也提醒我們,在味覺享受的同時,不妨對身體多一分尊重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