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場直播,郭德綱談及人生感悟,他說,年過半百,悟出了三個字的人生哲學:「少說話」。初聽之下似乎平淡無奇,但細細想來,那真的是一種歷經世事後的沉澱。
中年人最怕什麼?怕無端招惹是非,怕無意間的一句話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怕一時情緒失控說出心事,換來的不是理解,而是傷害。人一旦年紀大了,就會明白,這世界並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不是每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水裡,並非所有人都懂你的苦與樂。
說自己過得不好,有人會嘲笑你;說自己過得太好,又會引來他人的嫉妒與猜忌。言語太多,往往無法帶來安慰,只會給自己添堵。就像那句老話:「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年紀越大,就越該懂得:苦事不言、樂事不揚、閒事不管。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清醒。
有位女性曾在網路上傾訴,說自己在婚後把過去原生家庭的痛苦全盤托出,盼望在伴侶面前獲得撫慰。誰知吵架時,那些曾經的傷痛反成為對方的武器,一句「難怪你以前那麼慘」就足以讓她痛不欲生。這不是個案,而是無數人的現實。
我們總以為,坦誠換來的是理解,殊不知,這個世界沒那麼溫柔。你親手交出的子彈,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天射向你自己。
謝楠在一檔節目中曾問:該不該與人分享過去的經歷?有嘉賓說得很直接:「不要對人性估計太高。」無論是多親近的朋友或愛人,一旦有了利益或情緒衝突,當初你說的話,往往會被反過來傷害你。
再看看企業家曹德旺。當年他承包的玻璃廠虧了6萬,卻從不向工人透露絲毫苦況,反而鼓勵大家加倍努力,最後翻轉命運。這不是逞強,而是一種為自己和整體負責的智慧。
相反的,那些動不動就張揚自己運氣與成功的人,往往吃虧在後。有人買房運氣好,比市價便宜了幾萬,逢人便說,結果被親戚截胡。還有些網紅炫耀收入,結果被舉報偷稅漏稅,得不償失。
Advertisements
《易經》有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中年人要做的,不是炫耀、不是訴苦,而是保持適當的低調與沉默,心裡有事就自己慢慢消化,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不要插手別人的事。很多中年人喜歡用過來人的姿態指點後輩,可這樣的「好心」,往往讓人感到窒息。《好團圓》裡的那位小姨,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她來幫忙,卻到處插嘴,不但拆散了感情,還攪亂了生活。
大冰說過:「當別人沒有主動求助時,不要主動給建議。」這話雖重,但卻是現代社交最需要的分寸。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沒人願意被過多關注或評價。
真正聰明的人,是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事該做的人。很多話一出口,就收不回來,很多事一旦越界,就難以彌補。控制住想說的慾望,控制住那份想要被理解的衝動,是中年人的基本修行。
作家余華曾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立的生活。」說到底,這個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中年人最重要的,是收回向外討好的心,轉而向內尋找真正的力量。
養好身體,守住心神。倪海廈曾說,一個人想長壽、身體好,要守住三個寶貝:眼睛、嘴巴、心境。眼睛少看、嘴巴少說、心境少擾。閉目養神、寡言養氣、少慮養心,三者合一,自然健康安穩。
遇到不快,不必事事傾訴;遇到喜事,也不必四處張揚;看見他人生活的瑣事,更別急著介入評判。
中年以後,最好的福報,莫過於凡事看開、看淡、看輕。那是一種沉穩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自在與通透。
沉默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智慧;低調不是懦弱,而是一種修養。
守住自己的話語權、節制自己的表達慾,中年人的世界,會因此而清明許多,寧靜許多,也幸福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