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內卷式」競爭,別再硬撐吃苦頭

Advertisements

內卷,這幾年成了人人都繞不開的話題。從職場到產業、從學校到社群,總有人在比誰更拼、誰更累。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也讓不少人納悶:競爭不是好事嗎?價格打下來,消費者不是受益者嗎?為什麼反而要整治?

其實,健康的競爭,講的是公平、有序、優質。例如比產品質量、比技術創新、比經營效率,這樣的良性競爭能激發企業動力,也能推動整體經濟進步。但「內卷式」競爭,則是走了樣的競爭——看似拼命,實則消耗。

有位網友留言說得好:「電影院裡第一排的人站起來,後排也不得不站,結果大家都累,電影也沒好看多少。」這就是「內卷」的真實寫照。不是為了進步,而是為了不被擠下來,大家一起硬撐著。企業紛紛壓價、擴張、鋪店,只為在紅海市場中多搶一點空間,結果往往是多輸的局面——資源浪費,利潤下滑,創新無力。

以新能源行業為例,光伏、電動車等領域表面風光,實則很多企業已在虧本運營。你削價,我降本,最後只剩同質化產品滿天飛,真正有研發實力、肯下功夫的企業反而被擠出市場。有教育工作者留言說:「學生發展也不能靠拼命,教育應該是遵循規律,而非機械內卷。」這道理在產業上同樣成立。

Advertisements

還有人認為「企業讓利,消費者撿便宜,有什麼不好?」表面上看是撿到便宜,但長遠來看,當企業因為長期虧損失去創新力,品質退步、服務下滑、選擇變少,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就像留言中提到的:「卷到最後是削人力、降標準,市場會反噬回來。」

要跳出這種惡性循環,關鍵在於「創新」與「差異化」。不盲目跟風、不一窩蜂湧入一條賽道,而是各展所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一位來自河北的網友說得很中肯:「與其卷同質化因素,不如另闢蹊徑。」

政府層面也需有所作為——清理不合理競爭、鼓勵新質生產力、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就像網友說的:「上班不要卷格式、卷形式,把精力放在做實事上。」

總之,反對內卷不是鼓勵「擺爛」,而是要讓競爭回歸初心——創造價值、激發活力、提升品質。只有市場有秩序、企業有利潤、創新有空間,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高品質的發展,而不是集體疲於奔命的「無效努力」。

這才是未來我們應該一起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