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洪流中尋找經濟思想的人性溫度

Advertisements

在經濟學越來越數學化、模型化的當代世界,羅勃特・海爾布魯納(Robert Heilbroner)這本寫於20世紀中葉的經典著作《俗世哲學家: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顯得格外溫暖而動人。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經濟學教材,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一部融合歷史敘事、思想演進與人文關懷的經濟學思想史。

書名中的「俗世哲學家」,是一個極具詩意的稱呼。這些人既不是柏拉圖式的形上哲人,也不是宗教神學家,而是腳踩大地、身處歷史風暴中的觀察者與預言家。亞當・史密斯、大衛・李嘉圖、馬克思、馬爾薩斯、凱因斯……他們既是經濟學家,更是觀察社會、預見未來的「人間思想者」。他們的理論不僅是學術創見,更是對社會秩序、人類命運的思索與回應。

一、經濟學的「故事」視角

海爾布魯納以近似文學敘事的方式,重構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他不像教科書那樣抽離歷史與人物,也不像傳統傳記那樣過度聚焦個人軼事。他所做的,是讓思想與時代彼此交織。

書中第一章便從一個根本問題出發:「人類如何解決生存問題?」這個問題並非理所當然。在封建社會與神權秩序中,「經濟」只是社會秩序的一部分,沒人會質疑為什麼大多數人要為少數人勞動。但工業革命打破了這種結構,勞工階級興起,市場經濟擴張,「誰擁有什麼?為何要如此分配?」開始成為迫切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亞當・史密斯的「看不見的手」、李嘉圖的「比較利益」、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不再只是抽象的公式,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深度反映。透過這樣的書寫方式,讀者不僅能理解每位經濟學家的理論貢獻,更能看見他們為何如此思考、他們的思想如何回應他們所身處的歷史挑戰。

二、思想與命運的交織

《俗世哲學家》最迷人的地方,是它揭示了這些思想家的生命軌跡與思想之間的連結。

馬爾薩斯的悲觀主義來自他所觀察的現實世界——人口增長無限,而糧食供應有限。他的結論雖被後人批判為冷酷,但在當時卻是對社會危機的警醒。而馬克思,來自富裕猶太家庭,卻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其理論根植於對資本主義不平等的敏銳洞察。

Advertisements

至於凱因斯,他不僅是學術理論家,更是實踐家。他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經濟危機中,試圖為資本主義找出一條中庸而有效的「第三條路」。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從理論上回應了大蕭條的挑戰,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著作之一。

海爾布魯納並未將這些思想神聖化。他筆下的經濟學家並不完美,常常矛盾、偏執、甚至盲目,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理論更顯得真實可信。他們不是在象牙塔裡推導公式,而是在一個劇烈變動的世界中尋找秩序與出路。

三、哲學之於經濟,經濟之於人性

在本書最後幾章,海爾布魯納開始反思經濟學與現代社會的關係。他指出,隨著經濟學愈來愈數學化,它也愈來愈脫離了人文基礎。市場效率、最適配置、邊際效用……這些語彙看似客觀中性,實則在漠視「人」的複雜性。

他提問:「如果經濟理論無法回應貧富差距、社會不正義、環境破壞等問題,那麼它還有什麼價值?」這樣的問題,在今天的語境下依然尖銳。當AI與自動化改變勞動形態、當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對經濟秩序構成挑戰,我們需要的或許不只是更高級的模型,而是重新找回對「人」的關懷與理解。

這正是海爾布魯納稱這些經濟學家為「哲學家」的原因。他們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分析者,而是從制度、倫理、社會正義出發的思考者。他們雖未解答一切問題,卻開啟了一條條思想之路,提醒我們:經濟學的終極目的,應是促進人類福祉。

四、寫給每一位想理解「人間經濟」的讀者

《俗世哲學家》出版至今已逾一甲子,仍被譽為入門經濟思想的經典之作。它不僅適合經濟系學生閱讀,更值得所有對世界運作方式感到好奇的人細細品味。這本書告訴我們,經濟學並不只是GDP和利率,它關乎人如何生活、如何合作、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不平等。

在這個各種「大模型」與「新理論」層出不窮的年代,海爾布魯納的書彷彿一聲提醒:別忘了這些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解釋並改善我們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而我們每一位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也都可能是下一位哲學家——只要願意以思考回應時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