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吃肉,為何肌肉發達?

Advertisements

當今社會對於「肌肉」的關注日益升溫,無論是健身房裡揮汗如雨的年輕人,還是社群媒體上炫耀腹肌的網紅,都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想要肌肉發達,就得吃肉補蛋白、多攝營養、重訓不斷。但如果我們把眼光稍微轉向寺院,會發現一個古怪的現象——和尚不吃肉,卻往往身形強健、肌肉緊實、體格不輸一般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其實不僅是一個營養學的好奇點,更是一個文化、哲學與生活方式的觀察入口。

一、和尚真的「不吃肉」嗎?

在傳統佛教教義中,持素是一種戒律,特別是在大乘佛教流傳的地區(如中國、日本、台灣),僧人普遍遵循素食生活。這種素食不只是對動物生命的尊重,也與修行的清淨觀念緊密相關。

但在南傳佛教(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僧侶接受信眾布施,若布施的是肉類,他們也會依法受之,不挑不擇。這其實反映了佛教「隨緣不執著」的原則。

也就是說,「不吃肉」並不是所有和尚的絕對標準,但在華人地區的寺院,大多仍以素食為修行準則。那問題來了,吃素怎麼還能長出一身肌肉?

二、吃素=瘦弱?那是誤會!

現代營養學告訴我們,肌肉的生長不一定要靠肉類。蛋白質是肌肉形成的關鍵,而植物性食物中也有大量優質蛋白,如黃豆、豆腐、堅果、全穀類、黑豆、鷹嘴豆等。素食者只要搭配得當,一樣可以攝取足夠的胺基酸,滿足身體建構肌肉的需求。

許多和尚的飲食,雖然是素食,卻常常攝取大量豆製品與穀類,營養均衡,熱量充足。再加上他們多數過著規律的生活、心境平和,身體機能自然運作良好。

此外,相比現代人常吃的加工食品與過油飲食,僧侶的飲食反而更天然、更接近身體所需,不致造成內分泌混亂或體脂過高。肌肉線條反而更清晰,這種「無意健身卻練出結實身體」的效果,也許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三、身體是修行的「法器」

從修行角度來說,僧侶雖然淡泊名利,不追求外在形象,但卻極重視身體的狀態。因為在佛教觀念中,身體是「法器」,是修道的工具。沒有健康的身體,便難以長時間禪坐、誦經、參禪。試想一下一位動輒腿麻腰痠的僧人,如何打坐三小時、行腳數十里?

因此,不少寺院有自己的一套勞動規律與生活節奏。早晨四點起床,誦經、打掃、勞動、經行(步行禪),午後還會參與農作或工務。不需舉鐵、拉繩,這些日復一日的勞作本身就具備極高的體能訓練成效。

這種「不為健身而健身」的生活方式,恰恰讓僧人培養出耐力型與功能型肌肉——不是浮誇的塊狀肌,而是有力、有用的勞動肌。

Advertisements

四、禪修與身心整合的力量

除了飲食與勞作,禪修也是一個重要的肌肉來源——你沒看錯。長時間打坐,需要驚人的核心穩定性與背部肌群。初學者在禪堂坐不到五分鐘就腰酸背痛,但老僧往往可以紋風不動地坐上一小時以上,這可不是神功,是訓練出來的肌耐力。

而禪修過程中,身心高度整合,呼吸緩慢、氣沉丹田,自然也促進深層肌肉與筋膜的鍛鍊。你看過太極拳高手不費吹灰之力推倒壯漢嗎?那是身體的深層力量,而非表面的肌肉塊。

因此,和尚的「肌肉」,有一部分其實是禪修鍛鍊出來的結果,是內外合一的展現。

五、現代人值得學的「和尚健身法」

僧人的生活方式裡蘊藏著許多值得現代人學習的智慧:

  1. 規律生活是身體健康的基石:早睡早起、飲食節制、定時運動,這些看似無趣的小事,其實遠比跑步機上的高強度訓練更可持久。

  2. 飲食清淡、營養均衡比補蛋白來得重要:與其一味追求高蛋白粉、牛排,不如學會豆腐與糙米的搭配。

  3. 修身養性有助於肌肉生成:情緒穩定、內心平和能促進賀爾蒙平衡,進而讓身體在良好狀態中運作,事半功倍。

  4. 勞動比健身更自然:掃地、挑水、搬柴、種菜,這些日常動作看似平凡,卻是最接地氣的身體活動。

練肌還是練心?

和尚肌肉發達,不靠肉、不靠蛋白粉,也不靠重訓器械。他們靠的是一種自然、節制、專注與不執著的生活方式。說到底,肌肉不只是為了展現力量或吸引目光,更是一種身體與心靈一致的結果。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與其在健身房苦撐兩小時,不如先試著每天早起一小時、吃一餐清淡、安靜走一段路、放下焦慮與手機。也許我們也能練出一種不浮誇、不炫耀,卻扎實穩定、默默有力的「和尚肌」。

畢竟,比起吃肉長肉,更難也更珍貴的,是「以心養身,以身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