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普通人能做什麼?

Advertisements

當經濟衰退來襲,企業倒閉、就業緊縮、物價波動,整個社會仿佛一夜之間陷入寒冬。對政府而言,或許可以透過財政刺激或貨幣政策出手干預;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又能做些什麼?這時候,不妨回頭看看兩位經濟思想巨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與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們的觀點也許能提供一點思考的光。

一、凱恩斯:在不確定中尋找「有效需求」

凱恩斯誕生於戰爭與經濟動盪的年代,他的理論核心是「總需求不足」會導致經濟萎縮,進而產生失業與貧困。他認為,當經濟陷入衰退,市場自身難以快速恢復,這時候需要政府扮演「需求製造者」的角色。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凱恩斯的觀點也暗示著一點:

「不確定性,是最應該主動面對的風險。」

經濟下行時,消費者傾向於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這看似謹慎,卻可能讓整體經濟陷入「消極循環」。凱恩斯認為,人們在信心崩潰時需要刺激、需要誘因。

從這一點看來,普通人能做的,或許是「選擇性消費」:不是盲目節省,而是把資源投入到真正能帶來回報或提升能力的方向,比如學習、培訓、職業轉型;又或者支持本地產業與社群消費,讓經濟在微觀層面產生「自下而上」的溫度。

二、弗里德曼:貨幣是一切之源

與凱恩斯強調政府角色不同,弗里德曼則堅信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他指出:

「通貨膨脹,無論在哪裡、什麼時候,都是貨幣現象。」

他的重點在於,政府不應過度干預,而是應該維持穩定的貨幣供應,讓市場自行尋找均衡。

從個人角度解讀弗里德曼的觀點,其實是提醒我們在經濟下行時,更要理解「貨幣」的本質。當貨幣購買力變動劇烈、收入不穩,普通人應該做的是:

  1. 管理流動性風險:確保自己手頭上有足夠應急資金(例如預留6-12個月生活費),應對可能的突發情況。

  2. 提高資本保值意識:不再盲目相信高風險投資的「暴富神話」,而是尋找能抗通膨、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如基本保險、穩健債券、某些抗周期行業的股票。

    Advertisements

  3. 審慎消費、理性槓桿:避免過度依賴信貸,尤其是高利率時期的分期付款與房貸壓力。

弗里德曼告訴我們,貨幣如同空氣,容易被忽視,但它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每一個人生活的重心。

三、兩位經濟學家之間的啟示:主動與被動的選擇

凱恩斯強調需求、情緒、信心——是一種「主動出擊」的哲學;弗里德曼則提倡秩序、制度、穩定——是一種「理性防守」的哲學。

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處於這兩者之間,既不能奢望靠自己扭轉整體經濟走勢,也不能完全放棄對未來的掌控。

經濟衰退時,我們更需要:

  • 兼顧主動與保守:當信心低迷時,勇敢學習新技能;當市場浮動劇烈時,穩穩握住財務底線。

  • 心理上的「非理性繁榮」:保持一點樂觀,正如凱恩斯所說,「動機」常常比事實更具力量。

  • 制度與紀律的自我練習:正如弗里德曼建議,穩定不是靠他人給,而是靠自己構建的財務結構與決策習慣。

在風雨飄搖的經濟環境中,普通人既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市場主力,但我們卻是這個經濟機器中最真實的齒輪。正如凱恩斯關於「動物精神」的描述——人們的希望、恐懼與選擇,才是真正推動經濟起伏的根本。

也如弗里德曼所堅持的,「個人選擇」與「制度環境」的結合,決定了一個社會能否真正自由與富足。

經濟可以衰退,但人心不能;資產可以縮水,但能力與判斷力不會。

這,就是我們在衰退中,最可貴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