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中國地方治理從來不乏鬧劇,但三河市這波「紅十字變綠十字、隔天拆除」的奇景,堪稱新時代官僚主義的荒誕巔峰。一家正經運作的醫院,原本樸實醒目的紅十字標誌,突然被刷成了詭異刺眼的綠色,而理由,居然是「城市規劃」。
什麼樣的城市規劃,需要連百年通用的人道主義符號都得改顏換色?這不是「規劃」,是對常識的挑釁;不是「管理」,是對民智的羞辱;更不是「整治」,而是赤裸裸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相互勾兌,吃相難看,令人作嘔。
改了又拆:折騰出GDP,摧毀的是公信力
我們常說中國基層治理有一種怪現象:政策不為民而設,而是為了某些領導的「存在感」而服務。這次的紅變綠,再變空,不就是最寫實的寫照嗎?當媒體和網友曝光事件後,主管部門——衛健局火速切割,聲稱「從未批准」,言下之意:這鍋不背。
那城管又怎麼說?「城市規劃要求,文件還沒印,先改再說。」
試問:誰給了你們「先改再說」的膽量?誰又授權你們隨意顛覆國際公認符號的意志?這根本不是執行政策,而是地方權力的任性展示,恰如一位網友說的:「這不是執法,是服從性測試。」
原來,人民的醫療符號,也能成為你們拍腦門、練權術、測忠誠的小工具。
綠不是問題,問題是你亂來
Advertisements
有人說,改成綠色有什麼不好?綠色代表環保、生命、生機。沒錯,問題不在於「綠色」,而在於這個決定是如何被拍出來、執行下去,又如何在輿論壓力下被迅速撤回。
換招牌有成本,刷漆要錢,拆除也要資源——這不是一筆簡單的帳。那誰買單?是商戶?是醫院?還是地方財政?如果是前者,則是侵權損利;若是後者,就是公帑被用來供奉某些人的「美學妄想」。
而這些折騰出的GDP、形式感、規整性,其實不過是行政慣性在當代中國的又一場荒謬實驗。就像網友調侃的那句:「從紅變綠是一次GDP,拆掉再裝又是一次GDP,這種折騰,是不是太會算了?」
治理,何時變成一場反常識的鬧劇?
從蜜雪冰城的紅底招牌變綠底開始,人們就已經看出端倪:三河的「城市整治」,並非針對混亂與低俗,而是要對所有「不合時宜的顏色」動刀。
但當刀子砍向醫院紅十字那一刻,公眾的忍耐終於到極限。畢竟,紅十字是聯合國、紅十字會、人道主義的通用符號,不僅標誌醫療,更承載戰地救援的底層價值觀。
這不是裝修問題,是價值符號的褻瀆。而褻瀆背後,是一種粗暴的治理邏輯——以「服從」為終點,以「不問為什麼」為美德。
三河的荒謬,不止於顏色
此次事件最耐人尋味的,是三河市的「雙重口徑」。一方面,衛健局說沒批准,城管卻照改不誤。這就如同網友所說:「兩家尿不到一個壺裡,最終倒楣的是醫院。」
Advertisements
這種扯皮推責式治理,不僅荒唐,而且危險。它讓一個城市呈現出「多頭馬車、各自為政、缺乏協調」的治理病灶。在這樣的環境下,誰還敢來投資?誰還願意安居?
不信?看看評論區網友怎麼說:
- 「這種地方外地人是絕對不能去投資的,甚至連旅遊也不敢去。」
- 「差生文具多,越窮越折騰。」
- 「紅十字都能綠了,紅綠燈什麼時候動手?」
- 「領導屬牛,忌紅?」
- 「帽子叔叔那招牌也是藍的,我看誰敢動?」
一句句,看似玩笑,句句諷刺直擊要害。
誰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
我們從小被教育「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在這起事件中,人民的聲音在哪裡?人民的知情權在哪裡?人民的選擇權又在哪裡?
一場突如其來的「統一換招牌」運動,沒有公示,沒有說明,甚至連文件都沒印就要執行——這不就是「領導一句話,下面忙半年」的翻版?甚至比計劃經濟時代還封建幾分。
當公共資源成為官僚作秀的布景板,當商戶與市民成為任人擺弄的提線木偶,這樣的城市管理,離納粹式極權美學還有多遠?
官不擾民,民自安
這句古訓,本該是地方治理的底線與原則。但如今,某些地方非但「擾民」,還愛上「無中生有地折騰」。
紅十字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它暴露出的,是整個體制內對「公共治理」與「人本思維」的嚴重缺席,是權力不受監督下的恣意妄為,是對民生冷漠的最佳注腳。
我們常說,中共最擅長的不是治理,而是「折騰」——把簡單的事搞複雜,把常識的事搞政治,把理性的事搞成面子工程。最終,人民買單,社會受損,國際觀感也只剩一聲嗤笑。
三河市的「紅變綠」不是孤例。它是中國許多地級市、縣級市日常管理邏輯的縮影。當「政績」成為唯一驅動力,當「視覺統一」勝過實際便利,當「面子」掩蓋「裡子」,那麼再多的口號、再美的招牌,最終都只是一地雞毛。
紅十字不是你說改就改的塗鴉;商戶門頭不是你隨便試驗的布景。城市,不是你權力任性試刀的畫板。
希望三河這次鬧劇,能成為某些人夢醒的警鐘,而不是另一場折騰前的預演。
——如果下次連紅綠燈都不准紅了,別忘了,這一切,早就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