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這幾天,見了許久未聯絡的老同學。他一路從英國到新加坡,現在又到了香港,事業看起來順風順水。
我誇他混得好,他卻笑說:「表面光鮮,實際是住高檔公寓過赤貧生活。」
他自嘲自己中了「中年返貧三件套」——高額房貸、全職太太、國際學校,一樣不落。
說實話,這三件看似「貴族配置」的事,其實還是屬於可以預期、可控範圍內的財務壓力。真正危險的,是那些突如其來、無法預測的風險事件:中年失業、衝動創業、盲目投資。
這三樣,我稱之為新時代的「中年返貧新三件套」,現在這個局勢下,千萬別輕易沾邊,沾一樣都夠受,沾兩樣直接變「中慘」!
一、中年失業:不是沒準備,是你沒退路
十幾年前我也曾經失業過,那時年輕,吃泡麵、刷簡歷,照樣熬得過去。
可現在呢?年過三十的你,不只是養自己,還要背著房貸、娃的補習費、父母的醫保。失業不是「gap year」,而是生存考驗。
一位讀者 Nicole 留言:「技術的使命應該是解放人類,而不是讓35+的人更提心吊膽。」她一語中的:AI不是我們的敵人,可它的應用方式,確實在無聲地重塑勞動市場。
想降低風險,得兩手準備:
第一,拓展可選項。不少人工作十年只會一招,領域一變就跟不上節奏了。未雨綢繆很重要,別等到飯碗掉地才想學技能。
第二,準備一筆「備用金」。至少能撐六到十二個月的生活費。失業、換跑道或想創業時,這筆錢能讓你不慌不亂,有選擇的底氣。
我常跟女兒「餅餅」說:零用錢要分成三個袋子——快樂袋、夢想袋、未來袋。成年人其實也一樣,不能把生活壓在月月清零的帳戶上。
二、衝動創業:不是當老闆,而是當炮灰
有些人失業了,或者上班上膩了,會突然萌生當老闆的念頭:開個奶茶店、賣個課、搞個工作坊……感覺人人都能試一把。
但現實是,開店半年就關門的比比皆是,還有不少人背上債務,從此一蹶不振。
讀者 Lena 分享得很真實:她朋友以前是海軍高官的太太,把房子抵押創業,賠光後丈夫又被查,最後離婚收場,現在靠打工養老。
創業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能孤注一擲:
拿不會影響基本生活的「小錢」試水,看天意怎麼回應你。這筆錢的標準是——就算全賠了,你還能吃得下、睡得著,不至於怕接電話或躲銀行催款。
清醒認知風險。dy裡那些創業成功的分享,背後可能是十倍以上的失敗者你看不見。
創業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高估自己、低估市場。說白了,不懂就別莽。
Advertisements
三、盲目理財:理財不等於投機
「你不理財,財就離你」這句話大家聽了十幾年,可現在的「理財」,早已不是買基金、買保險那麼簡單。
這幾年,炒幣、炒原油、炒股、P2P,一茬接一茬。你以為自己進的是財富密道,實際上可能踩進了騙局暗坑。
別輕信內幕消息,特別是什麼「缅甸某園區內線」這類東西。真正能靠資訊差賺錢的,不會在網上教你。
而短線炒股更是零和博弈:有人買入,是因為另一人想賣出;有人看漲,就有人看跌,誰對誰錯當場見分曉,市場永遠只保證券商賺到手續費。
建議是:
降低風險資產的比例,多放在指數基金、貨幣基金或定存。
投資前問自己:「萬一賠了,我會不會痛不欲生?」如果答案是會,那就不值得碰。
賠得起,才叫投資;賠不起,只是賭博。
有個知名實驗叫「蒙地卡羅模擬人生」,用電腦模擬上萬人的人生軌跡。結果發現:影響一個人長期生活質量的,不是「多幸運」,而是「多抗風險」。
意思就是說,運氣好不如抗打擊能力強。打個比方,玩瑪利歐的時候,不是吃了幾個蘑菇變大,而是你別被火球燒死。
這社會對失敗是沒有容錯空間的,你能穩穩地活著、不被一兩次風浪打沉,比什麼都重要。
中年以後的富裕,不是靠幾次翻倍的投資,而是靠你少跌幾次坑。
這三樣,真的一樣都別碰
中年不是夢想的終點,而是現實的開始。
「失業、衝動創業、盲目理財」這三樣,在當下這個風口浪尖的時代,不是機會,而是雷區。
避開它們,也許不能讓你一夜致富,但至少能保住家業、保住尊嚴、保住未來的可能性。
留言區那位來自芬蘭的囡囡說得好:「三個袋子不只是給小孩的,也適用於成年人。」——分袋過日子,也是在分擔風險,分清方向。
我們這代人,不能靠夢想致富,但可以靠清醒不窮。
若你覺得這篇文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轉發給你在奮鬥中的中年朋友。
別讓「詩和遠方」變成了帳單和遺憾。